![]() |
《中国工业遗产示例:技术史视野中的工业遗产》, 张柏春 方一兵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1月第1版。 |
20世纪50年代以来,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的遗存愈来愈受到关注。对工业遗产技术史价值科学合理的判断,可以纠正当下人们对工业遗产的认识偏差,进而为企业、城市规划和建设,甚至为生态环境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提供有益帮助。
鉴于目前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联合近40位国内技术史方面的专家、学者,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并结合文物、文献资料、工业遗存等分析研究,有选择地阐述了矿冶、机械、交通、能源、纺织、化工等领域具有代表性的28处工业遗产,形成了《中国工业遗产示例:技术史视野中的工业遗产》一书(张柏春、方一兵主编)。该书利用文献史料的考证和挖掘,既重视遗产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更重遗产技术史价值的阐释,借此为工业遗产研究、保护和开发事业提供学术支持。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为古代传统工业(1840年之前)、近代工业(1840-1949年)和现代工业(1949年至今)三大阶段,并且每个阶段具备各自不同的特征,然而中国的工业发展有别于西方工业发展,具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
本书较完整地呈现和分析了28项工业遗产的技术内涵和价值。如铜绿山古铜矿开采技术、井巷支护技术、冶炼技术等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直至西汉时期,有其演进过程,涵盖从采矿至冶炼的完整矿冶产业链,其所呈现的技术系统性令人印象深刻;都江堰是古代工程技术成就的遗存泽被“天府之国”,其宝贵的治水经验口诀,传承至今;以燊海井为代表的自贡盐井保留和仍在使用的独特的顿钻技术、汲卤和煎盐工艺,使其成为井盐生产的“活化石”,等等。中国古代工业技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近代遗存是我国工业化开端的见证。如福州船政是19世纪中国工业化和技术近代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开滦煤矿则是研究中国近代采煤技术的引进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汉冶萍公司代表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主流钢铁企业的冶炼技术等及其向中国的转移;京张铁路首次有中国工程师自行设计,实现了线路设计与建设本土化;钱塘江大桥是中国桥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证明了中国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具备设计和建造现代大型桥梁的能力,等等。
由此可见,中国人在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技术的本土化和再创新,中国近代工业正是在这些工业实践中逐渐走向自主发展的道路。范旭东等人创建的永利碱厂,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化学工业的摇篮,得益于其工艺突破了西方的技术垄断。
当代遗存则见证了新中国工业技术的全面发展。太原化工厂是“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之一,见证了苏联技术向中国转移的历史;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是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之一,见证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开端和国家工业化60多年的历程;等等。通过技术的引进、消化、改良和创新,中国的建设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用于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这些工程凝聚着产业大军的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
工业遗产保护是一个颇为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核心是代表工业文明的遗存价值的保存和创造性发展,只有在关注工业遗产的技术史价值的多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基础上,才能获得工业遗产价值的实现和有效利用,《中国工业遗产示例:技术史视野中的工业遗产》是工业遗产保护、开发、利用和研究方面著述的一个良好的开始,一种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