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濛濛冬雨中的青岛邮电博物馆。图2:解放战争时期流行的电话机。图3:20世纪40年代时髦的电话接线员。 程萍 摄 |
□ 程 萍
萍踪悟语
窗外,迷迷水濛濛地下着细雨。本想去栈桥转转,灰蒙蒙的天空下,大海肯定也失去了应有的色彩和气势。踌躇间,忽然发现窗户对面那栋漂亮的小洋楼,门楣上似乎写着什么博物馆?定睛细看,哈,青岛邮电博物馆!经验告诉我,这栋德国人留下的小洋楼一定是当年和邮电有关的旧址。这真是天赐良机。
先跨过安徽路的人行横道,又九十度跨过广西路的人行横道,站在位于这两条路交叉处的青岛邮电博物馆门口,抬头仰望,果然不出所料,它正是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这座始建于1901年的哥特式建筑,是德国汉堡F·H施密特公司的作品,经历了118年风雨,仍然高贵端庄,由内而外散发着典雅的气息。从冯·提帕斯基希公司的商业大楼,到德国胶州邮政局,再到今天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如今仍然是青岛市邮政管理局的办公所在地,虽世事变迁,却容颜依旧。
推开博物馆老旧的木门,把冬雨的寒气挡在了门外。环顾暖洋洋的大厅,几位市民在静静地读书,没有一点儿声息。不敢打扰这份儿安静,我惦着脚走到大门斜对面占据了一面墙的玻璃壁柜前,各式各样的古董电话机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注视着这些不同年代的工业艺术品,似乎看到了老电影中的十里洋场,也似乎看到了电话机的发明者、被称为“电话之父”的安东尼奥·梅乌奇疑问的目光。
一进博物馆大门,一座塑像矗立在门口,细看,基座上写着“电话发明者贝尔的雕像”。电话机到底是谁发明的?在美国波士顿法院路109号门口钉着的一块青铜牌子上写着:“1875年6月2日,电话机在这里诞生。”移民美国的苏格兰人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是这个发明的专利人,1876年3月6日,贝尔获得了编号为174465的电话发明专利。没想到,2002年6月11日,美国众议院的269号决议称,梅乌奇于1860年在纽约展示的名为teletrofono的机械已经具备了电话的功能,从而证明了电话的发明者应该是梅乌奇而不是贝尔。
出生于佛罗伦萨的机械工程设计师梅乌奇从意大利辗转来到美国,妻子瘫痪在床,梅乌奇异想天开,研究装配了一个通话系统,把妻子的卧室和他的工作室连接起来,方便呼叫。1860年,梅乌奇向公众展示了他的这个系统,并且在纽约的意大利语报纸上发表了关于这项发明的介绍,却没有得到以英语为主的美国主流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穷困潦倒的梅乌奇,无力支付250美元为他的“可谈话的电报机”申请最终专利权。1871年,他只能发布声明保留了一种需要一年一更新的专利权利。3年后,梅乌奇连为继续保留这一权利而不得不支付的10美元也拿不出来了。
有资料显示,贝尔曾和梅乌奇共用一个实验室,才有可能在16年之后申请了专利。美国众议院的269号决议说:“众议院认为安东尼奥·梅乌奇的一生及其成就应该得到肯定。他在发明电话过程中的工作也应该得到承认。”梅乌奇终于实现了他生前没有能够实现的愿望。
古董电话墙上的电话机,来自20多个国家,制造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博物馆中最古老的电话机不在这里,被独立安放在二层展厅中。这部1905爱立信公司生产的壁挂式磁石电话机,长73厘米,宽25厘米,木质外壳的造型,很像教堂。有关资料介绍,1905年青岛共有电话用户142户,多为当时对青岛实行殖民统治的德国总督府及德国军队。至2009年,这款电话全世界仅存不到10部。
最有趣的一部电话,拥有一个独特的创意,除了电话手柄外,还单独有一个听筒。据说,由于法国男人太浪漫,有人就发明了这种电话机,可以让丈母娘随时监控女婿的通话。因此,被形象地称呼为“丈母娘电话机”。事实上,这部可以做到三方通话的法国早期电话机,为实现电话会议提供了思路和手段。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