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5日 星期五
金陵莫美于后湖——玄武湖
□ 郭 娅 薛 滨

    “钱塘莫美于西湖,金陵莫美于后湖。”这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赞誉玄武湖的名句,可见玄武湖风光在历史上享有和杭州西湖同样的地位。

    玄武湖历史上为皇家园林,现为南京名胜古迹之一,地处南京城区北部,西、南两面依城墙,东枕钟山(现紫金山)。玄武湖现今面积3.7平方千米,形状略似等边三角形,全湖平均水深1.3~1.4米,是南京城区极具观赏价值的公园性湖泊。

    南京为六朝之都,早在六朝时期玄武湖作为建康皇宫(今台城)以北一大景观湖,成为封建帝王的游乐之地,时有“后湖”或“北湖”之称。湖周极尽奢华,修建了大量楼宇宫殿,玄武湖也始终与权贵绑定,默默地被皇家权贵独自享用了300余年,从唐代诗人李白的咏史名篇《金陵》中可见一斑:

    金陵(其二)

    [唐]李白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历史上的玄武湖还是训练和检阅水军的中心基地。宋孝武帝时曾两次在湖上大阅水军;陈宣帝太建十年,也曾阅兵湖上。当帝王们想对外用兵扩张自己的王业美梦时,玄武湖便成了“昆明池”,以示操练水师之用。李商隐有诗对此进行了描述:

    咏史二首(其一)

    [唐]李商隐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隋唐以后,玄武湖随着都城的北移日渐衰落。宋熙宁八年(1075年),江宁府尹王安石为充实粮仓,奏准宋神宗泄湖得田。其间,王安石应邀拜访隐居玄武湖畔的湖阴先生(杨德逢),留下了传世名篇《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中的“两山”,指的是钟山和九华山。那么“一水护田将绿绕”中的“绿田”从何而来?据推测,应该是在王安石的操办下,玄武湖此时已经全部“泄湖为田”。因此,诗人见到的不是湖水,而是长满麦苗的绿野了,全诗流露出了愉快的意境。

    玄武湖也因此消失了200多年。王安石“填湖造田”的出发点不错,但弊端不久也暴露出来,缺少了玄武湖的调蓄功能,周边地区抗灾害能力明显下降,出现了“雨则涝,旱则涸。”的尴尬局面。经过元朝的两次疏浚,玄武湖才重新在南京版图上出现,但面积已大大缩小,大约只有六朝时期的三分之一了。

    明朝时玄武湖的命运再度发生变化,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选中玄武湖作为明朝中央政府黄册的存放地,建后湖黄册库(相当于现在的中央档案馆)。玄武湖从此成为一代禁地,与外界隔绝,其间仅有主事官员才能欣赏到禁湖风光。官员们没有监生之苦,只有权利往复,所以诗文大多仅是叙景,表达对玄武湖的喜爱和赞美,如明代监察御史许洪宥所作:

    宿湖有感

    [明]许洪宥

    水作金汤柳作衙,清波隔断世途赊。

    皇明有道期千岁,幽岛承图足万车。

    明亡以后,清初因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玄武湖为元武湖。玄武湖景色依旧为帝王所称颂,乾隆南巡时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作:

    元武湖即景杂咏

    [清]爱新觉罗·弘历

    太平门外进兰舟,元武湖中撰胜游。

    欸乃渔歌出芦渚,冶怡花影漾沙洲。

    玄武湖此时仍为皇家所属,据清代作家吴敬梓《文木山房集》中记载,“康熙中百姓纳税于官,湖为民佃。乾隆初,上元令请归官佃,又成禁地矣。”直到同治、光绪年间,玄武湖才开放租民,大量出产藕荷、湖鱼。清代《天慵阁笔记》记载“玄武湖总计捕鱼三百万斤, 荷叶年值千余金。”并对已有园林进行了一些增修,如湖心亭、大仙楼、观音阁及湖山览胜楼等。进入民国时期,玄武湖拟被政府当做公园来建设,无奈由于资金短缺,始终未能完工。直至解放后,南京市政府对玄武湖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整修,以全新的面貌对外开放。

    千百年前作为皇家园林的玄武湖,她的美几乎不为世人所知;如今的玄武湖,已褪去历史厚重的羁绊,温暖着每一名游子。环湖一周,玄武晨曦、北湖艺坊、玄圃、玄武烟柳、武庙古闸、明城探幽、古阅武台等景点令人目不接暇,宁静中雍容尤存,漫步玄武湖堤,你就能聆听到它们细述的那一段段过往云烟。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供图:邢路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