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们欣喜地看到:王欣的第8本原创科普著作《青春密码》出版了。
王欣有多重身份:她是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为大学生讲授感知觉与脑认知的知识;她是武汉科学家科普团的美女团员,穿行于武汉三镇,为孩子们描绘大千世界的奥妙;她是科普理论研究工作者,为武汉科普创作现状问诊把脉,提出决策咨询建议。当然,最为我们所知,为武汉的孩子们所知的,她是一位勤奋有为、著作颇丰的科普作家。
王欣是感性的。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之外,近几年来,她的业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科普上。在营养学教学中,她发现学生们并不善于学以致用,而营养对青少年成长又是那么重要,于是一本有关营养的科普读物《健康的普罗旺斯——365天的营养之旅》由此诞生;在为中小学生作科普报告时,她意识到孩子们对动物的喜爱,于是就想写一本比较系统又有趣的关于动物的科普书籍,《乔伊和他的动物星球》由此诞生。
王欣是理性的。作为一名科普作家,她敏锐地意识到科普创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纸质图书阅读率逐年下降,原创科普著作市场低迷,她领衔开展了《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现状调查研究》,通过大量的走访、调研,了解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者的现状和武汉市科普创作队伍的建设情况,分析创作和出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繁荣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的发展战略。
王欣是美好的。从《乔伊和他的动物星球》,到《菁菁和她的魔法森林》,再到《青春密码》,王欣老师的科普创作不仅高产,还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准,优美的文笔,细腻的情感,广博的知识,科学的精神和深沉的人文情怀,甚至书籍的装帧、插图都表现出独特的品格和风格。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在她的书中完美融合,一册在手,如春风拂面。
武汉市科协作为这些科普书籍的“助产士”之一,我们无疑也怀着极大的喜悦。科学普及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科普创作的繁荣,而其中一个核心要素就是科普创作人才队伍的建设。从科学传播的逻辑脉络来看,科研人员应该是科学普及的源头,调动广大的科研人员投入科普创作,惠及广大公众,做强“科学普及”一翼,使其能与“科技创新”并驾齐飞,是当前实现创新发展的刚性需求,也是科学普及事业亟待探讨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武汉市拥有众多所高校,有众多的科研院所,有众多的科技工作者、科研人员投入科普创作,是很多科学家的共识,也是广大公众的期望。自“十三五”始,武汉市科协开始实施科普作品创作计划。坚持公益推进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设立科普原创作品出版资助专项,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一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如雨后春笋,卓然而出。除王欣的作品外,《身边的鸟》《身边的鱼》《身边的农作物》《跟地质学家去旅行》等一系列具有浓厚武汉地域色彩的科普书籍纷纷涌现,斩获诸多国内大奖。
王欣曾说,科普创作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她希望像阿西莫夫一样,让科学走近大众,让大众喜爱科学。身为专职的科普工作者,我们热切期望有更多的读者捧起这些精美的书籍,学有所感,学有所获;我们热切的期望,有更多的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以科学普及为己任,将我们身边的树木花草、鱼虫动物以及其他事物介绍给大家,让那些身边普通、司空见惯的事物在我们眼中、心中重新亮起来,让我们在看到它们的故事时由衷地说一句:喔,原来它在这里啊,原来它是这样的啊!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科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