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2月22日 星期五
芦花深处唤拿舟—白洋淀
□ 郭 娅 薛 滨

    白洋淀位于现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境内,作为我国华北地区少有的内陆淡水湖,周边风景秀丽,生态优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京津冀腹地,被誉为“华北明珠”。白洋淀为史载容城、雄县、安新间九十九淀之一,曾有渥淀、鲤淀、西淀、西塘等故称。白洋淀水网纵横,水域辽阔,面积达360平方千米。这个“枝流条分,往往经通”的北方水乡泽国,自古为“燕南赵北”“宋辽对峙”的兵家必争之地。相传荆轲刺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英雄悲歌就出自这里。

    易水河是白洋淀上游的一条补给河,从唐代起就颇负盛名,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借咏易水河水的冰冷刺骨和燕丹送荆轲的故事,曲折地表达了送别时的苦闷心境:

    于易水送人一绝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上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后来,诸多诗人也效仿前人创作了很多“易水送别”诗,借景抒怀。如唐代诗人胡曾在《易水》诗曰“行人欲识无穷恨,听取东流易水声”,明代诗人周冕也慨叹“壮士提戈出凤城,易桥相造夕风生。行人试看东流水,犹是当年呜咽声”,这些千古佳句都流露出“易水秋风”的悲壮色彩。

    白洋淀虽地处水乡泽国,但也多次濒临干涸的窘境。有资料显示,白洋淀水域近千年来共发生过四五次干涸。曾来雄县的宋代诗人苏辙目睹白洋淀当时干涸的情景后,作诗感叹: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赠知雄州王崇拯二首(其一)

    [宋]苏辙

    赵北燕南古战场,何年千里作方塘。

    烟波坐觉胡尘远,皮币遥知国计长。

    胜处旧闻荷覆水,此行犹及蟹经霜。

    使君约我南来饮,人日河桥柳正黄。

    诗中“何年千里作方塘”一句可见当时方圆千里、浩瀚无际的白洋淀(时称西塘)不存在了;“胜处旧闻荷覆水”诗人听说这里曾是荷叶满塘遮蔽了水面,如今泛舟塘中像霜天的螃蟹行走一般艰难啊!

    明代弘治以前,白洋淀淤积,并可耕种,其中北淀彻底干涸被辟为牧马场,直到明正德年间,杨村河(潴龙河)决口,水患巨大、民田尽没,白洋淀得以重新蓄水。浩瀚的白洋淀至此天水相连,芦苇密布,鱼鸟成群。芦苇是白洋淀的特产,荡漾的芦苇丛给人以悠远的美感和无限遐想,人文墨客慕名而至赋诗称颂,如:

    渥水呼舟

    [明]孙承宗

    匹马杨林野渡头,芦花深处唤拿舟。

    渔郎不识行吟者,高乃一声起白鸥。

    据清史记载,清朝康熙皇帝曾36次到白洋淀,多次对白洋淀的水患进行整治,还修建了行宫,可惜沧桑变迁,都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他在游览白洋淀时吟诵的名句:

    白洋湖

    [清]康熙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

    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乾隆仿效先帝之举,亦来白洋淀游览并督修水利,还题诗感慨道:“万柳跋长堤,江乡景重题。谁知今赵北,大似向杭西”。早知燕赵有此景,何必千里下江南呢!

    白洋淀属半封闭式浅水湖泊,水源的供给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和上游来水,水位变幅大。近50年来白洋淀的干涸愈加频繁,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白洋淀一度彻底干涸,成为华北的“罗布泊”。此外,气候干旱、上游断流、大量水库修建、上游和周边城镇工业的兴起等诸多复合因素,使得白洋淀陷入了持续十余年的干淀和污染恶性循环。干涸后的白洋淀再也看不到泛舟芦花深处的诗意,取而代之的是枯萎的芦苇杆和废弃的捕鱼船散落在龟裂的湖底上,散发出阵阵恶臭。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机遇。推动白洋淀水系的污染治理势在必行,尽管还有很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但由于超越了地方利益,华北地区的水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将会有更多的生态水进入白洋淀,从根本上起到保护白洋淀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白洋淀会一改多年或污水横流或干涸见底的尴尬局面,一个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生态优良的“华北明珠”将在华北大地重新绽放光彩。

    (作者供职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摄影/吴一凡(南京林业大学)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