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封面。 |
□ 宗介华
我的散文《带刺的朋友》被选入了部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带刺的朋友》是我的“童年四季”散文四卷近百篇中的一篇,是写小刺猬偷枣以及我与小刺猬一家友好相处,后来按照爸爸的建议,我把它们放回了大自然中去,它们恋恋不舍地与我告别的故事……全文近7000字。
按照出版社朋友的说法,散文作品被选入教材一般有三个条件:语言优美,观察细腻,感情真挚。因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受到学生的喜欢,并成为他们学习写作的范文。
《带刺的朋友》(节选)入选教材后,许多学校都要求学生读原文,因此又带来了原文的销售火爆,连续再版,这也印证了编辑的说法是对的。
但作为《带刺的朋友》的作者,还有一个不被人发现的原因,就在《带刺的朋友》一文中,从头到尾有许多对小刺猬的知识性的介绍,而且是很有兴味的。
比如,对刺猬的介绍:
爸爸笑笑说:“按书上说,它是夜行性动物,和猫头鹰、黄鼠狼一个样,白天休息,专在晚上才上工呢,就像专打夜班似的。”
“它都吃什么呀?”
“嗬,它的胃口挺好的,吃的样儿可多了,什么花生、枣儿、田鼠、蛇、家中杂粮……有的说它是益兽,也有说它是害兽的。实际上,它是益多害少哩。”
比如,对刺猬生活环境与小刺猬的描写:
忽然,墙角草堆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立刻紧张起来了:难道,难道……刺猬住的地方可多了:山坡洞,乱草堆,树窟窿,木头垛,草棚子……
原来,两只大刺猬,团成大刺球,紧紧地挤在一起,一动也不动,背上长长的硬刺,根根矗立着,像是一群忠于职守的小卫兵,时刻准备刺向来犯的敌人。在两只大刺猬的腹部,蠕动着四只白乎乎的小刺球,全身呈现粉红色,披着细弱的小白刺……
比如,刺猬扎狗嘴的描写:
突然,身边传来“汪汪”的叫声,原来是我家的大黑狗来驱赶刺猬了。
向那几只刺猬扑去。刺猬可真鬼头,一个个停止了脚步,早把身子紧紧地缩成一团,冷眼看去洒满月光的庭院里,如同长着6个“仙人球”似的。刚才还跃跃欲试的大老黑,很快就调过头来,“嗷嗷”地哀叫着,溜走了,嘴上滴着血……
比如,关于动物冬眠的描写:
像青蛙、乌龟、蝙蝠、刺猬这些动物,为了躲过寒冷的冬天,就钻入地下,或藏在避风的洞里睡上几个月。这时候,它们的血液循环和呼吸都特别慢……刺猬冬眠就像死了一样,你是怎么摆弄它,它也不醒,受到打扰了,它还会打几声呼噜呢……
比如,结尾放生的描写,同时也使文章点题:
望着刺猬们渐渐远去的影子,我好像看到了繁星闪烁的夜晚,在田地间、坡岗上、场院里,正活动着一支捕捉田鼠、昆虫的大军。那里边,还有和我相识的6个带刺的朋友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带有科普性质的作品越来越喜欢。在这个广大的读者群体中,不但有成人,也有涉世尚浅、知识尚少的少年儿童。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吸吮着生活与文学作品中知识的乳汁,强身健体,以便迎接创新的未来。
愿有更多只“小刺猬”向着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爬去”……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第三届会长。历任国家文化部少儿处处长、副司局级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