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孙悟空几点去学艺
□ 吕 蕊
绘图:王鑫

    昔日,孙悟空跟随菩提祖师学艺,却对道家三百六十旁门都言“不学”。“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悟空聪慧,领悟其中道理,半夜三更从后门寻得师父,终于学成了长生不老之法。

    那么,三更时分是什么时候呢?“更”,是我国古代的时间名词。古代人没有钟表,不像现代人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知道时间。但是,古人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这个问题。周朝时期,古人发现太阳照到树上,地上的树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而发生方向和长短的变化,由此发明了日晷。日晷由晷面和晷针组成。晷面上有刻度,太阳照到晷针上形成的影子落在晷面的刻度上就可以读取时间了。

    古人把一天分成十二时辰,也就是一百刻。其中,夜晚占四十刻,每十刻一段,连同首尾共5个节点,称为五更。“更”,是古人夜晚的计时单位,不同的时辰指不同的“更”。每“更”是现在的两个小时,如今的19点~21点是“一更”。以此类推,孙悟空去找菩提祖师应该是现在的23点~1点之间,也就是子时整。

    这么看起来,菩提祖师对悟空真是青睐有加,这么晚了还等着给这个劣顽的徒儿“吃小灶”。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古人依靠日晷计时,天黑了太阳落山了,没有了影子怎么知道时间呢?

    古人还有别的办法。菩提祖师作为道家鼻祖,夜观星象的技能一定是满分。在上古时代,人们就开始将满天星斗划分成群为它们取名。三国时期,天文学家陈卓统一全天星官,形成了以“三垣二十八宿”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星官体系。“星象定时”是根据月亮和星星的晚上位置变化来确定晚上时间阶段的。根据月亮有“初一升初二长,初三初四见月亮”“二十八九月亮一扭”开始计算时间,一般由“十五月中天”“二十二三,月亮落在正南”等计算夜间时间,到了冬天还有“参落正南”——半夜之说。

    另外,还可以根据北斗星在每个季节的晚上转动位置报时。北斗星在春分和秋分、冬至和夏至的18点和6点位置和晚上0点的位置——卯时、申时和子时是十分准确的,北斗七星正好在正东西和正南北方位。夜行的人们经常根据季节看北斗七星的位置判断夜间的时辰应该是什么时间,所以古人有“斗转星移”一整套夜观天象之术。

    如果阴天下雨,古人还可以利用动物来知道时间,比如鸡鸣。古人发现,公鸡在晚上打鸣也是有规律的。一般有“鸡叫三遍”之说。鸡正半夜是不叫的,过了半夜多一点,鸡叫表示子时三更;鸡叫第二遍,寅时四更;鸡叫第三遍则天要亮了,是辰时五更。菩提祖师的宅院那么大,估计也会养几只鸡,打坐冥想时用来报时挺方便的。

    已经在菩提祖师那里打杂学艺七年之久的孙悟空,一定能在正确的时间去学艺的。

    (作者系北京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化学工业出版社科普写作特训班推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