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戈壁滩隐姓埋名的“核司令”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2018年11月17日,百岁将军“核司令”程开甲在北京逝世。

    程开甲,1918年8月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获得者。2017年7月28日,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授予程开甲“八一勋章”。

    我的导师严敦杰(1917-1988)曾告诉我,他在浙江嘉兴秀州中学有两位校友,一位是学长陈省身,一位是同窗程开甲。1931年,严敦杰和程开甲同时考入秀州中学学习,程开甲聪慧过人,兼具勤奋,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高中毕业后,严敦杰考入上海中华书局任编辑,程开甲则考取浙江大学深造,受教于束星北、王淦昌、陈建功、苏步青等学界一流的老师。

    1941年,程开甲毕业留浙大物理系任助教,并开始钻研相对论和基本粒子。

    1946年8月,在李约瑟博士的推荐下,程开甲怀着一腔报国热血,开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成为著名物理学大师波恩教授的学生。在此期间,程开甲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

    1948年秋,程开甲获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48年,在苏黎世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程开甲与玻恩合写了一篇论文递交给大会。会议召开时,玻恩因故不能出席,于是由程开甲宣读论文。不料程开甲与师兄海森堡就学术观点展开了激烈争论,程开甲时而用英语,时而用德语,与这位193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展开舌战。担任裁判的大会主席泡利最后也只得风趣地说:“你们师兄弟吵架,为什么玻恩不来?这个裁判我当不了,还是让玻恩来裁定吧。”

    玻恩听到此事很高兴,跟程开甲讲起自己与爱因斯坦长时间针锋相对的争论。玻恩说,爱因斯坦是一个“离经叛道”者,因而才能超越常规。这次谈话,让程开甲终身受益。

    1950年8月,程开甲婉拒导师玻恩的挽留,放弃了国外优厚待遇和研究条件,购买了所需的书籍,整理好行装,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

    回国后最初的十年,是日子平静的十年。他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物理系,程开甲协助施士元教授,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固体物理教材《固体物理学》,对我国固体物理的教学与科研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0年,经中科院副院长钱三强亲自选将,一纸命令,把程开甲调入中国核武器研究所。从此,“程开甲”这个名字走入国家的绝密档案,他从1962年到戈壁滩罗布泊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20余年。

    在钱三强的指导下,程开甲设计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准确性的核试验方案,确保了首次核试验任务的圆满完成。程开甲成功设计和主持了包括原子弹、氢弹,导弹核武器、平洞、竖井和增强型原子弹在内的几十次试验,是中国指挥核试验次数最多的科学家,在此期间还培养了大批人才。程开甲院士开创、规划领导了抗辐射加固技术新领域研究,是我国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新领域的开创者之一。

    面对一次次组织安排、一次次调整研究领域。程开甲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回国后,我一次又一次地改变我的工作,一再从零开始创业,但我一直很愉快,因为这是祖国的需要。”

    程开甲在戈壁滩核基地驰骋沙场,戎马一生。与邓稼先和钱学森等人不同,除了科学家的身份之外,程开甲还是一个军人,1988年被授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戴正军的级别章,享受大军区级别的待遇,人们称他为“核司令”。

    程开甲院士曾写下这样五句话:“科学技术研究,创新探索未知,坚韧不拔耕耘,勇于攀登高峰,无私奉献精神。”

    这五句话,既是他一生创新攻关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的自画像。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