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4月06日 星期五
萧春雷的人文地理大散文
□ 西 流

    我们常戏称萧春雷是一位“百科全书派”作家。朋友聚会,萧春雷常常是主讲,天文地理,文学历史,无论谈到什么,没有他不知道的,可谓侃侃而谈,并常有奇论。看他的著作,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他早年写诗歌,有诗集出版(对诗歌他极其自负);后写文化散文,颇有名声;间写小说,出手不凡;又写艺术评论,思想先锋。他还常年在《厦门晚报》主持一个“乡土”栏目,极有见地的文论大多出自他的手笔,这可能就是他写人文地理散文的端倪。

    那时历史文化大散文方兴未艾,我们跟萧春雷开玩笑,你写的可以叫人文地理大散文。他笑而不答,似乎是默认了这个提议。说是玩笑,其实是真心话。那时萧春雷已开始应《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等杂志之邀写大篇幅的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开始经常“在路上”。我们一群朋友都是萧迷,闻风而动,一期一期追着他的文章看,但总觉不足,一是杂志限于篇幅,往往有删节,二是萧春雷低调,发表了并不告诉我们,得自己留意,因而总是错过。我们早就劝他结集出版,但总不见动静,不料突然就出版了,而且一套三册,让人快活如哉!

    翻读这三册“中国的掌纹”系列,又不由大为惊讶,仅仅几年的工夫,萧春雷已经写了这么多,而且内容博杂,正可印证我们对他“百科全书派”的定位。萧春雷按内容,将这系列分为《自然骨魄》《大地栖居》《华夏边城》三册,从书名已可大体想出内容。记得我们曾笑他路子走偏了,荒废了主业,因为他的雄心似乎在文学上。但是读罢他这一系列文章,真心觉得他不写这样的文章那才叫可惜。

    厚积薄发,萧春雷的才情完全在这些人文地理大散文上得到体现。因为多是约稿,他写的内容相对专业,但再专业的文章,到了他的笔下,都摇曳生姿,具有美文的特质。难怪乎《春天的30个纬度》会被《散文选刊》选载,也难怪萧春雷会因此感觉欣慰(“我也为自己的人文地理文章达到了文学品质而欣慰”)。

    萧春雷实则不必妄自菲薄,他深厚的文学素养,多年的文字训练,高度的文学自觉,写不出具有如此文学品质的文章那才叫奇怪。古人文史不分,学术文章往往也写得文采斐然,萧春雷实际上是接续上了这个优良传统。只是环顾左右,在今天能接上这个传统的有几人欤?

    其实,更让人叹服的是萧春雷的独到眼光。前文说到,萧春雷常发奇论,此奇非哗众取宠故作奇语之奇,而是建立在渊博的学识基础上,见人所未见,发人所不能发。他的意见,每初闻奇,听他细细道来,渐不觉奇,转觉自然耳。无他故,他的奇论都是建立在大量论据的基础上,所以很能说服人。比如他写重庆,论重庆人的性格,到最后发现重庆的现代名人,都没有典型的重庆性格,因而断言:“要么是我们搞错了重庆性格,要么是重庆性格成事不足,只有克服了重庆性格的人才有出息。”他论近现代湖南人才群的崛起,“不是因为文化先进,恰恰是因为文化落后。最出色的湖湘学者并不做学问,因为还有更紧迫的大事,救亡图存,改造社会,建立事功。”恕我孤陋寡闻,这样的观点都是第一次听到,可谓振聋发聩。

    在我看来,萧春雷更可贵的一点是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细读他这些文章,多是带着问题出发,为解决问题而写,从不空发虚言。而且这些问题都不是小问题,读读文章的标题大概也可以想到:《苗族大迁徙》《客家的诞生》《广西的海洋之梦》……我们知道萧春雷学识渊博,但并不知道他为了写这些文章,翻查资料之苦,在《后记》里萧春雷说自己曾向朋友吹嘘他是中国阅读论文数量最多的人之一。我只记得他每写完一篇文章,总会不无欣喜地向我们“吹嘘”:这个问题我终于完全搞清楚了,要了解这个问题后人只需读我这篇文章即可。自负得意可见!不过在我们耳中,都不觉得他是在吹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