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飞 田 健 本报记者 张 强
深冬时节,长江宜昌段,烟波浩渺。
在江面上的一处哨所,趸船随着江水左右摇晃。“起风了。”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三峡船艇大队机电长杨胜奎对记者说,“我得再检查一下船艇的设备情况,确保巡逻安全。”
30年前,杨胜奎第一次走出大山,走进军营。在长江的风浪中,他从普通战士成长为一级警士长,成为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的第一位“兵王”。
不久后,这位“兵王”将退役。回首过往,他百感交集。“不舍和期待在心中拉扯。既有对与家人团圆的期待,更有对战位、战友的不舍。”他说。
过硬本领守战位
杨胜奎说,在部队,他是幸运儿。被送入军队院校学习舰船机电、当班长、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如今,他依然清晰记得那些瞬间。
“幸运”的背后,是满手的油污、满脸的汗水和一个个不眠之夜。
“之前在老家,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因为不懂电,我甚至连灯泡都不敢换。”杨胜奎回忆,在部队的工作生活,让他看到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如饥似渴地学习从此成为他的常态。
机舱是一艘船艇的“心脏”,发动机、油箱、配电箱……所有的动力控制设备,都集中在甲板下这个不足60平方米的空间里。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杨胜奎每天起早贪黑背数据、记原理,一有空闲就捧着书学理论、泡在机舱练习操作,逐渐掌握了船艇驾驶、机电维修等20多项专业技能,对交通艇、巡逻艇等不同型号船艇的上百项技术参数烂熟于心。
2003年6月1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下闸蓄水。一项艰巨而特殊的任务落在武警湖北总队宜昌支队肩上——组建三峡船艇大队,巡守警戒水域,守卫大国重器安全。
彼时,杨胜奎离开守卫了8年的武汉长江大桥,从武汉调往宜昌。从此,三峡库区右岸执勤点“冬凉夏暖”的趸船成为他的“家”。6平方公里的警戒水域成为他和战友们日夜坚守的阵地。
那年,大队配发了新的巡逻艇,杨胜奎发现自己多年的专业积累竟派不上用场。为尽快掌握新装备并快速形成战斗力,他虚心求教,收集了近10万字的资料。
3个月后,他不仅熟练掌握了新艇的操作与维修技术,还制作了3部多媒体教学课件,推动新配发装备加速形成战斗力。
危难时刻显身手
“杨班长,上游有一艘滚装船起火,请立即救援!”一次,杨胜奎接到战友的电话,立刻跑到甲板上观察。
“那是一艘三层的滚装船,二层和三层被大火吞没,浓烟滚滚。船上装有油料、液化气罐等易燃易爆危险品,如果不及时救援,后果不堪设想。”杨胜奎回忆。
他和战友迅速驾驶消防艇驶向起火船只。途中,他们突然发现,艇上的水炮出了故障,喷不出水。杨胜奎和战友一边开船一边维修,在短时间内排除故障。之后,随着水柱喷出,滚装船上的大火被迅速扑灭。
艇动三分险,生死一瞬间。作为船艇兵,必须胆大心细、敢于“豁出去”。
杨胜奎还记得,那年荆州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他和战友驾驶冲锋舟在狂风暴雨中连夜奋战,将200余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由于冲锋舟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加上水草、尼龙绳等大量漂浮物绞缠螺旋桨,舷外挂机损坏严重,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正常开展。他不顾风高浪急,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凭借着平时练就的“盲操作”技能,不到30分钟就让一台台抛了锚的冲锋舟“满血复活”。
杨胜奎每次都能不辱使命的秘诀,除了胆大心细外,还有他一身过硬的本领——闭着眼都知道舱内上百个阀门的位置、通过“听声辨位”就能找到故障……
这些年,因为业务精、技术好,杨胜奎成为一些地方单位眼中的“香饽饽”,不少单位开出比部队高得多的工资让他“跳槽”。可他却说:“部队对于我,不是单位,而是家。即便有人开再高的工资,我都不会动心。”
入伍30年勤学不辍,巡江20载志守三峡。杨胜奎说:“不管是现役还是退役,我永远不会忘记‘兵’的本分,当兵是我一辈子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