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某部医院进行“伤员”搬运。 受访单位供图 |
◎岳小林 胡明欣
本报记者 张 强
隆冬时节,天寒地冻,火箭军某部医院的一场卫勤演练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前方发生激战,数人受伤,命令野战医疗队紧急赶赴现场救治。”接到导调命令后,全副武装的医护人员立即奔赴现场。不到10分钟,先头队伍就赶到一线。护士长张利娟发现“伤员”右腹股沟中弹,立即利用新式绷带止血包扎,与战友一同将“伤员”挪上担架,火速向安全地域转移……
“卫勤保障能力关乎战争胜负成败、关系官兵生命安全。”现场指挥的该院院长卢永新介绍,医院党委着眼新体制下卫勤实战化训练需要,始终把医疗保障工作的重难点作为转型建设的着力点,以训练实战化促进转型科学化,打通从临床医学救护到战场卫勤保障的“最后一公里”。
问题导向促转型
与时代竞速,每一支军队都要实现“浴火重生”的转型。近年来,该院完成了由后方医院向队属医院的嬗变,科室由47个精简为18个。
学科压减、专业萎缩,从“保障平时”到“保障作战”的转变有多难?从“后方”到“前线”的路有多长?一系列难题压在官兵心头,也让院党委一班人寝食难安。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反复研究后,该院决定坚持问题导向,为推动医院卫勤力量脱胎换骨打出一套“组合拳”。
聚焦备战打仗,转变职能强化练兵。该院把具备打仗能力摆在“第一位置”,紧贴火箭军战时卫勤保障需求,制定《群众性练兵比武活动总体方案》,努力实现“理论技能专业化、救治流程规范化、保障能力实战化”目标要求,不断向随时随地“拉得出、救得下、打得赢”目标迈进。
注重岗位需求,狠抓人才队伍建设。该院选派有发展潜力的业务骨干赴火箭军特色医疗中心、地方知名医院进修学习,加强医院“智囊”力量;邀请军内外权威专家来院进行核救治专业理论知识培训,加速填补空白岗位人才缺口;选派官兵赴兄弟单位参观见学、跟岗帮带,下力气提升核应急医学救援能力。
坚持创新驱动,健全完善方案预案。该院修订完善医院指挥所编组、收拢、疏散等7套战备计划,以及野战医疗队编组、战时卫勤保障等15种应急预案,定期更换药品、检修装备,确保医院各体系各要素能随时融入作战单元,遂行各类应急保障任务。结合部队使命任务、作战特点和地域特点,积极申报火箭军专项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争创科研成果。
一系列务实有效的举措催生出许多既具含金量,又具“含战量”的强军硕果:该院抽组医疗分队参加全军卫勤力量整建制跨区基地化训练考核,取得优异成绩,被考核组称为“全军机动卫勤力量训练的样本模板”;加强对战伤药剂的自主研究,成功研发出多种新型战伤药剂;结合保障任务研究制定《救护所开设规范》,细化岗位职责、优化物资配备,使救援展开时间缩短约43%……
为兵服务谋打赢
某部战士小李在一次训练中突然中暑,体温急速攀升,出现意识障碍。送到该院时,体温高达40摄氏度,心率达到每分钟128次。
病情就是命令,救治就是打仗。急诊科主任张红霞凭借多年临床经验,初步诊断小李患有热射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生命。该院快速启动应急救援程序,安排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和心内科主任紧急会诊,最终小李确诊为重症热射病。降温、扩容、升压、保肝……数名医护人员争分夺秒、不懈努力,最终,这名战士恢复了意识。
转危为安的背后,源于该院过硬的专业力量,也源自该院为兵服务谋打赢的机制探索。
记者了解到,该院紧盯核化应急医院救援和一线救治能力两个重点,聚焦火箭军战时卫勤保障需求,常态组织医护岗位大练兵活动,重点突出批量伤员分级救治、时效救治和特情伤病处置等关键技术训练;先后与多家军地医院签订医联体协议,加入15个专科联盟,联合实施国内疑难复杂手术和危重病例抢救,实现军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近年来,该院采取“迎官兵+下部队”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推开挂号、结算、住院、转诊“一站式”服务;开通“院长信箱”,定期收集伤病员对医院诊疗工作的意见建议;推出特勤“体检+”服务模式,创造“家庭式”诊疗条件。
同时,该院每年开展“健康军营行”活动,上高原、入哨所、下阵地,年均行程6000余公里,将优质医疗服务送到基层一线;建立“基地—旅团—营连”三级心理服务保障体系,心理测评3万余人次,有力保障了官兵身心健康。
转变观念提能力
“一名战士腿部‘受伤严重’、一名战士腹部‘中弹’,需紧急送往医院进行治疗……”深山腹地,一场卫勤体系力量综合演练骤然打响。该院野战医疗队救护组组长王涌带领组员快速展开检伤分类,在采取简单救护措施后,紧急后送“重伤病员”展开进一步治疗。
“没有平时训练中的‘含战量’,就没有战时的制胜率。”走下演训场,王涌发出感慨,这是医院紧盯战时卫勤保障需求、提高卫勤保障能力的生动缩影。
该院如今在“战场”上的成功,与曾经的一次失利演习有关。当年,医院抽调部分医疗救治力量组成野战医疗队,参加某演习应急医疗救治任务。由于前期对接协调不充分、人员思想认识不到位,演习场上问题不断、状况频出,保障能力未能达到要求。
为此,该院召开专题党委议训会,紧贴火箭军作战样式,引导官兵树牢医疗队更是战斗队思想;以执行各类重大演训任务为牵引,狠抓实战化卫勤保障训练,将医护人员从相对安全便捷的“后方”逼到险情不断的“前线”,不断建强战时卫勤保障体系;围绕火箭军核勤医学课题展开调研攻关,研究形成一批核勤医疗新技术。
2023年,该院再次组建40人医疗小组参加火箭军卫勤力量比武。历经数个昼夜高强度作业后,该院在10家同体系医院中脱颖而出,勇夺单兵技能第一、综合演练第一、综合排名第一。
耀眼的成绩背后凝结着官兵的辛勤付出。心理科护士长张利娟在跨区卫勤保障任务中,不怕苦不怕累,因体力透支晕倒在一线;新婚燕尔的外一科医师卢靖昆和门诊部护士蔡江云,共同执行重大任务,在戈壁大漠度过一场特殊的沙场“蜜月”;主治医师董卫峰在地表温度近60℃的环境下进行全身防护作业,突发中暑,出现轻度脱水现象,但他咬牙坚持近1小时,直至任务完成才被抬上担架。
正如该院卫勤处副处长阿玉仁所说:“从保平时到保战时,我们不仅转变了观念,更提升了实战化卫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