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立“钢铁报国”雄心 做国之重器“裁缝”
——记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胡奉雅

    ◎本报记者 刘园园

    4月29日,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钢”)钢铁研究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副所长胡奉雅入选。

    2008年,一心想要“钢铁报国”的胡奉雅,考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从那时起,胡奉雅就下定决心,一辈子就做好焊接这一件事,成为顶尖焊接专家。

    大学期间,胡奉雅被导师选入实验室参与国家“863”计划,进行焊接装备的研发。“当时开始意识到,要想学好焊接,还需要补足机械装备、材料等相关领域的知识。” 胡奉雅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于是,为了夯实机械装备领域知识基础,大学毕业后,胡奉雅考入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读研究生。

    2015年,学成归国的胡奉雅,来到我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在这里,可以为各行各业的国之重器做焊接。”加入鞍钢第10个年头,说起自己曾参与焊接的万米深潜器、“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港珠澳大桥等大国重器和重大工程项目,她如数家珍。

    “做焊接就像当裁缝一样,需要量体裁衣、穿针引线。钢材相当于‘布’,焊材相当于‘线’,焊接工艺相当于缝制手法。”经过数年的经验积累,胡奉雅对焊接技术有了独特的理解。

    在装备制造领域,焊接技术对大国重器的质量高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采用手工焊接难以保证焊接质量,研发智能化自动化焊接工艺尤为关键。

    经过上百次试验,胡奉雅带领团队突破智能化自动化焊接工艺技术瓶颈,并将相关工艺应用于焊接全球最厚的水电用钢、全球强度最高的深海用钢以及全球最高线能量船舶用钢等。而且,焊接效率比原先提高了10倍以上。

    她将“不能焊的材料”作为科研攻关方向,并带领团队攻克了钛钢复合板焊接技术这块“硬骨头”。

    “难就难在钛和钢不容易焊接在一起,焊接后经常出现裂缝。”胡奉雅说,在2000—3000摄氏度的焊接温度下,钛和钢两种材料极易发生化学反应。她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开发特殊的焊材,把两种材料阻隔开的同时,不影响钛的耐腐蚀性能。经过艰苦科研攻关,胡奉雅终于带领团队成功破解钛钢复合材料无法熔焊的技术难题,并推动鞍钢在该领域完成国际专利布局。

    科技创新无止境。如今,她正带领团队聚焦海洋装备水下原位修复技术的攻关。“我们正在努力开发水下高端焊接材料和焊接工艺,让海洋装备在需要焊接修复时,不用返航,直接在装备所处的深远海区域进行焊接。”胡奉雅告诉记者。

    谈起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感受,胡奉雅表示,这份荣誉不属于自己,而属于为她提供科研支撑的团队,属于为她提供发展平台的鞍钢。“作为鞍钢应用创新青年突击队队长,接下来我会立足科研工作岗位,带动身边的青年人,用青春的担当挺起大国重器的‘钢铁脊梁’,为我国科技创新作出青年科研人员的贡献。”胡奉雅坚定地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