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久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这是党中央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结合世情国情粮情新变化、把握未来食物发展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从食物需求侧来看,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消费需求是吃饱肚子,在此基础上才能追求“吃得更好”或者“吃得健康”。大宗粮食作物的安全供给是大食物观的核心基础,没有大宗粮食作物的安全供给,大食物观就是“空中楼阁”。
我国有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约70万吨粮食、9.8万吨食用油、192万吨蔬菜和23万吨肉。预测到2035年,我国玉米、大豆消费总量分别将比2020年增长16%和9%,肉类、禽蛋、奶制品、水产品的消费量预计分别增长24.7%、10.4%、32.6%和10.0%。因此,在贯彻落实大食物观的实践中,必须把确保粮食持续稳定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与此同时,食物生产涉及千家万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油罐子”和“肉坛子”,食物供给的最高目标就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美味佳肴和健康长寿的各种需要。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食物营养结构发生了改变,每日能量、脂肪、蛋白质和动物性蛋白的总摄入量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每日动物性脂肪、动物性蛋白的摄入量仍然低于发达国家。为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多途径开发多元化食物资源,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过去多年,我一直从事与玉米相关的科技创新工作。
玉米是我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种业市值最高的粮食作物,仅籽粒用玉米年种植面积就在6.5亿亩左右、总产量2.7亿吨以上。玉米用于直接口粮的占比很小(仅为5%左右),但玉米是所有配方饲料中的主要原料。例如,65%以上的籽粒玉米都用作饲料,同时优质的玉米秸秆为牛、羊等草食牲畜提供了基础饲料。可以说,玉米是名副其实的“饲料之王”,有力地保障了畜牧养殖业的饲料安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米、白面等直接口粮的消费比例逐年下降,动物蛋白的消费比例不断增加,这推动了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玉米的刚性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我国耕地有限的情况下,需要持续推进相关科学技术的创新工作,特别是要培育优良新品种,不断提升我国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带领科研团队成员育成的、通过国家审定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玉米新品种有100多个,累计推广应用种植面积超过4亿亩,增产粮食200多亿公斤。特别是我们团队创新培育的玉米新品种“京科968”,它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春播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因“京科968”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绿色经济和节本增效等突出优势,深受广大农户喜爱,仅在内蒙古通辽市,连续多年种植面积就在千万亩以上。今后,我和科研团队成员将选育出更多、更高产、更优质的新品种,为国家粮食增产提质、为农民增收作出新的贡献。
除此之外,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发展迅速,种植面积约2500万亩,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
鲜食玉米是在玉米乳熟末期采摘棒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相较普通玉米,它含糖量更高、更为香甜软糯,其生长周期在80天到100天。作为玉米产业中的专用类型,鲜食玉米既有主食的属性,能够提供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又具有果蔬类农产品的属性,含有较多的可溶性氨基酸、糖分、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特别是还具有含量较多的膳食纤维。作为一种营养均衡的健康食品,鲜食玉米得到了越来越多现代消费者的青睐。
鲜食糯玉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玉米类型,也是我国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我和团队成员创新育成的“京科糯2000”,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鲜食玉米品种,累计种植面积已经超过了一亿亩。目前,“京科糯2000”的种子及其产品已经出口到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越南连续多年种植面积就在百万亩以上。
“甜加糯”是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创新选育出的鲜食糯玉米品种。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育成并大面积推广种植的高叶酸“甜加糯”新型鲜食玉米品种“农科糯336”“农科玉368”,既好种、好吃,又实现了营养强化,被遴选为“中国农业农村十项重大新产品”之一。
下一步,我和科研团队成员将立足岗位、持续创新,培育出更多新型鲜食玉米品种,让具有中国特色的鲜食玉米品种走向全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