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06日 星期五
考研低年级化,学生也是身不由己
张盖伦

    “学生无非是觉得,在这样的一所大学念本科,给不了自己去社会上竞争的资本。一些高校可能对自己的定位本身就不太清楚,甘当研究生培训机构。但在向名校输送本科生的同时,它可能恰恰没有担负起人才培养的职责。”

    近日有媒体报道,某些考研培训机构的目标受众已经“下沉”到了大二年级学生。考研低年级化已不是新鲜事。有大学教师指出,用备战考研代替专业学习,学生很难建立起对专业的清晰认识,反而成为读研的劣势。

    准备考研是真苦,头悬梁来锥刺股。花大把时间备战考研,不可谓不努力。但从大二起就把一腔学习热情放在考研上,似乎是放错了地方。毕竟,连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都反复强调,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

    大学生为啥放弃了这个“根”?原因很复杂,需要反思的环节也挺多。

    从主观上讲,这是应试教育后遗症。此前十年,学生的第一要义就是学习,无需思考自己究竟“要什么”。寒窗苦读后进入大学,不少人骤然发现,前路再无目标。选择考研的学生中,有一部分不过是“随大流”。

    大学生容易焦虑和恐慌。他们害怕自己在浪费时间,又不知道要从什么方面着手努力。准备考研至少是给生活找到了一个支点,也能让自己回到过去十年来一直驾轻就熟的学习模式——做题、背书,这让人有安全感。

    从客观来讲,学生一进校就铆足了劲要考研,原因是什么,学校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学生无非是觉得,在这样的一所大学念本科,给不了自己去社会上竞争的资本。 一些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可能对自己的定位本身就不太清楚,甘当研究生培训机构,校内考研蔚然成风,也以此形成自身特色。但在向名校输送本科生的同时,它可能恰恰没有担负起自己人才培养的职责。校领导有没有投入足够精力,提升课堂质量?老师们有没有投入足够时间,潜心教书育人?课程内容有没有与时俱进,授课手段有没有进行创新,到底有没有适应学生的需求?

    最后,需要反思的恐怕还有研究生人才选拔模式。既然叫“研究生”,看重的自然是学生研究能力。研究能力要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之上,也要以思辨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支撑。只有对自己的专业有清晰认识,才能找到真正的研究问题。但现行的考研方式,还是应试部分多,开放部分少,于是,用应试技巧来提升分数确实可行。那么,学生从低年级起开始备战考研就确实能提升分数。既然有利可图,那自然就有更多人投身其中。

    所以,考研低年级化,虽然算是怪象,但也不必苛责学生,毕竟需要改善的环节还有许多。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