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5月04日 星期五
大洋科考网事
刘园园
放置在“向阳红10”船罗经甲板上的2M带宽海事卫星通讯系统天线刘园园摄

科林碎玉

    每天在“向阳红10”科考船吃完早餐,气象预报员于建生的头等大事就是收取气象资料。打开电脑,登录国内服务器,把气象资料拷贝到桌面上。以前用气象传真机收气象图需要大半天,如今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在这艘船的后甲板,科考设备出现故障时,“向阳红10”船装备助理张元元就直接在微信上和国内的工程师商讨解决办法,再不用打报告使用卫星电话,或跑回房间吭哧吭哧写邮件了。

    这都得感谢那个静静地站在“向阳红10”船罗经甲板上的海事卫星通讯系统天线。它为这艘船上的24名船员和40名科考队员提供了两兆带宽的海事卫星网络,使他们在茫茫大洋上长达几十天的漂泊不至于与世隔绝。

    船上便捷的网络提高了出海的幸福指数,也让经历过大洋科考多年“涅槃”的老队员感慨万千。

    上世纪90年代,参加大洋科考根本没有航段的概念,一上船就要待整个航次——200多天。船上没有电脑,只有一些书和录像带。录像带往往前半个月就看完了,之后只能靠下棋、打扑克、聊天打发闲暇。

    在渺无人烟的大海上,想家很容易,跟家人联络却难上加难。船上有海事卫星电话,但一分钟将近10美元,谁也打不起。只能等科考船靠港时,咬咬牙买张电话卡,跟家人倾诉衷肠。当时国内收入少,跨洋通话半小时,半个月工资就没了。在国外码头电话亭排着长队打电话的场景,成为那个年代大洋科考队员心中的共同记忆。

    到2002年,“大洋一号”科考船开始进行网络改造。2004年,“大洋一号”正式启用千兆级的局域网,这水平跟当时国际上其他科考船相比都名列前茅。同时启用的还有与外界联系的电子邮件系统。

    局域网代替了原来的纸质书、录像带、象棋,很快成为大洋科考队员的精神家园。那里各种电影、电视剧、电子书、海上随笔为科考船上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更重要的是,大洋科考队员终于要和在海上几乎“失联”的日子说拜拜了。

    那时每人上船后都会分到一个邮箱地址。船上的报务员每天早晨8点统一从外界收一次邮件,然后从服务器分发给收件人,晚上8点再把科考队员写的邮件收到服务器,统一发送出去。写邮件有容量限制,一开始上限是2KB,后来提到10KB,只能写文字。

    第一天给家里写封邮件,一般到第二天家人才会看到并回复,科考队员收到回复就到第三天了。一旦船上的服务器崩溃,当天收发的邮件都会丢失。尽管如此,由于海事卫星电话比较昂贵,很多科考队员依然把它当做一座孤岛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通道。

    邮件收发系统一直在中国大洋科考的历史里持续了十几年。它在见证其兴衰的科考队员心中,好比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人非常喜欢它,在科考船上写了不少邮件。也有人始终不适应,在出海的日子依然感到孤单。无论如何,大洋科考的通讯历史要随着技术大潮头也不回地涌向前了。

    到2015年底中国大洋40A航次科考时,“向阳红10”科考船有了新的通讯方式——一个叫做“海信通”的聊天软件。出海前,科考队员需要提前在手机里下载海信通,还要一一跟可能联系的人打好招呼:我要出海了,麻烦下载个海信通吧。

    比起邮件系统,海信通的到来让科考队员跟外界的联系方便了一些。但它的缺点也“有口皆碑”。这款软件收发文字勉强可以,一发图片就掉链子,而且极不稳定,有时发出去的信息时隔两三天对方才能收到。

    海信通在科考队员的手机里没待多久,科考船的网络就再次升级。

    2016年,执行中国大洋40B航次科考任务的“向阳红10”船首次在国内远洋科考船中开通了两兆带宽的海事卫星网络。这个网络可以保证科考队员出海时用微信或QQ与外界联系。同时它也为船舶安全保障作了不少贡献,其中就包括于建生和张元元所做的工作。

    至此,大洋科考队员们头一遭在科考船上真正体验到了有网的感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