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笔记
阿 蒙
今年的春天不知道是算来的早还是晚。一过春分,气温回暖回得慢,乍暖还寒的天气,让争春的桃杏开花晚了许多。与往年相比,杏花的花期晚了近一周左右。花虽开的晚了,天气却一直晴好,气温回升快了,花朵却也忙了,于是未到清明,晚樱都要开了。不过清明的寒潮把一切打回了原样,四月之中,桃杏樱花之后,便是海棠的时节。
这些年,大约是受日本文化的影响,赏春时分,很多人见到树上的花,总会下意识地问这是不是樱花。桃杏花梗短小,也许认不错,可是到了晚春海棠盛开的时候,人们却忘记了海棠的名分,错当作了樱花,这便让人有点惋惜了。
“海棠”一词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的《百花谱》中。“棠”本意是只开花不结实的树木,而后引申为开花美丽而果实不堪食用的木本。古代有“白棠”“赤棠”之分,前者为今之杜梨,果实可食;而后者很可能是山荆子,果实小而红艳,味道却酸涩难吃。古人不善区分,因为花相似,叶相仿,果实亦雷同,而把结小果子的梨属杜梨与苹果属的山荆子归为一类,是极有可能的。而唐代的“海棠”一词,则与前述类似,“海”为外来之意,常指事物来源不明,于是从这名字便可知其并非本土植物,它很可能是外来甚或杂交出来的。
虽然海棠是一种“来历不明”的树木,但因为它的花非常好看,进而获得古人的重视。唐代是中国园艺起步的时代。在唐代以前,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寻常百姓,栽培树木草本多以实用为主。在唐代,人们栽培植物逐渐向观赏性发展,果实不堪食用的海棠便在唐代开始得到重视。到了宋代,海棠成为园林观赏植物中的明星,宋人常以海棠牡丹并论,在宋代花鸟画中便有以海棠为题的古画留传。而宋代之后,海棠已然是中国传统的名花,历代都不少见。明代《二如亭群芳谱》中有“海棠四品”的说法,其中“西府”“垂丝”二品是真正的海棠,而“木瓜”与“贴梗”则是海棠的“亲戚”——木瓜和木瓜海棠。
中国人喜欢海棠,于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海棠便成了不可或缺的观赏花卉。古人喜欢讨巧,将海棠植于庭院,正应了“金玉满堂”的谐音。其实在唐代以前,不管是皇家园林还是寻常人家,堂前屋后喜欢种各种果树。《西京杂记》中描述汉宫御花园中有栽培“柰”及“林檎”,这两种果树便是观赏海棠的前身。“柰”是西域传来的绵苹果,种类有紫、白及青色;“林檎”则是沙果,一种如今仅做果干的小水果,样子像苹果却小而红。观赏海棠与这两种果树有很大渊源,它很可能是这两种果树与原生的山荆子自然杂交而来。海棠与沙果近似,那么它与日本的樱花便有很大不同。海棠花的花托与子房合生,花托部分用手捏是实心的;而樱花花托与子房分离,用手捏樱花的花托是中空的,这样区分海棠与樱花是最可靠的。
东方人喜欢海棠,欧洲人也非常喜欢海棠花。欧洲人把国产海棠以及原产日本的多花海棠、产自美洲的北美海棠进行更为系统的杂交育种,进而发展出种类繁多的北美海棠杂交系。杂交北美海棠的花色及叶色极为丰富,很快成为园艺宠儿,如今国内大多数公园及植物园的海棠园中,多数引进的都是杂交北美海棠。北美海棠的流行,让略显单调的国产海棠逐渐从园林中消失。
如今除却个别植物园及育种园依然有一两株海棠以外,大多数公园、果园中的海棠已经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这个被推定为天然杂交的物种因为人类的喜好而出现,随着人类喜好的变迁而被抛弃。也许在不久的未来,“海棠”这个名字只存在标本之上,或“散落”在引进的杂交观赏海棠之中,这个深受古人喜爱、对其不吝笔墨的美丽物种,大约就会这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