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下漫笔
今年3月,内蒙古夏家店遗址中,出土了一块用细毛笔蘸墨书写的陶片。原来毛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如此久远的上古时代。
这不禁令笔者想起,关于毛笔的起源,流传最久远、影响力最大的故事是蒙恬造笔:相传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在中山地区与楚国交战,当时,军中上报军情通常用分签蘸墨后在绢布上写字,书写速度很慢。战争间隙,蒙恬到野外打猎,射杀了几只野兔,其中一只兔子尾巴拖在地上,血水画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蒙恬心中不由一动,萌生了用兔尾写字的想法。他最终发明了兔尾蘸墨的书写方式,毛笔由此诞生。如此文化的东西,却由一位武将所造,这个传说也为毛笔的身世添上了一种混搭的美感。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学家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发掘了一座距今5000多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有大量彩陶,从纹饰花纹可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这一发现和推论,将毛笔的出现年代定格在了新石器时代。从商代甲骨文中已出现笔的象形文字判断,当时毛笔已经作为实物为人所用。而在湖南长沙出土的由兔毛制成的毛笔,更加可以印证:毛笔在战国时已被广泛使用。
有考古数据显示:湖北省云梦睡虎地战国秦墓出土的毛笔,制笔工艺已与现代工艺十分相似,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墨、砚等书写工具,它们与笔、竹简合起来,就成为了战国时期的“文房四宝”,与现代的“文房四宝”相比,仅存在简和纸的古今差异,其余三种完全相同。
汉代时中华文化开始发扬光大并影响世界,那时毛笔开始讲究装潢,在笔杆上刻字和镶饰。东汉蔡邕著《笔赋》,专论毛笔的制作,这是中国第一部制笔专著。当时,毛笔还成为官员的一种装饰,官员为了奏事之便,把毛笔的尾部削尖,插在头发里或帽子上,以备随时取用,叫“簪白笔”。魏晋以后的笔杆较短,由于那时还没有现在的高腿桌椅,写字的人是跪坐在席子上的。东晋至唐的笔有“鼠须”“鸡距”等名。《笔经》记载:世传钟繇、张芝、王羲之皆用鼠须笔。鸡距为形容短锋笔的形状,白居易有《鸡距笔赋》,描述其笔毫坚挺,这种笔对唐代书法有相当大的影响。
任何文字的书写,说到底只是一种方式,只有中国字的书写,能成为一种艺术,是为书法。从秦代之李斯,到当代之启功,从《兰亭序》到《神策军碑》,书法家和书法作品犹如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之路上的长明灯,经久不息、绵延数千年。而在此期间,毛笔的进化与发展功不可没,经过历史的沉淀和中华文化的洗礼,毛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而成为一个系统、一种历史、一枚耀眼的文化符号,中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多强大,由此可见一斑。
现代以来,伴随着白话文的兴起和发展,硬笔书法逐步取代了软笔书法,成为日常书写方式。但对于毛笔而言,这仅是自身走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因为毛笔和传统书法并没有、也永远不会被中国人束之高阁。从诞生之日起,毛笔就已融入了华夏文明之血液、华夏儿女之骨髓:“学问从君有,诗书自我传。须知王逸少,名价动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