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4日 星期五
“两弹一艇”那些事
邱晓杰

    对伟大的音乐家王洛宾来说,这里是催生浪漫情愫的地方,一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动了无数人;在宣讲报告会讲解员的讲述中,这里成就了最遥远的距离、最奢侈的爱情——一对新婚夫妇分别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地方,却因为保密协议,不能告诉对方自己究竟在哪里、在干些什么。即便是寄信,信件上也没有寄出地址,信件会从寄出地绕北京一圈,然后再寄回去。直到庆功宴上,这对夫妇才发现,原来两个人工作的车间,相距只在咫尺。

    金银滩,这个听起来比花还美的地方,和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一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也只能“隐姓埋名”,以“221基地”作为对外的代号。海拔3200米的青海高原,地势高,气压低,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水烧不到沸点,饭煮不到熟透,而且气候多变,风雪冰雹说来就来,一年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

    就在这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聚集到一起,他们之中,有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技艺高超的技术工人、默默奉献的管理干部……在经济落后、工业很不发达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们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先后实现了原子弹、氢弹和核潜艇的突破,又在核能的和平利用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金银滩上发生的故事,只是历史的缩影。

    由于事业的特殊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神秘的核工业人一直隐藏在历史的幕后。

    李鹰翔的《“两弹一艇”那些事》讲述了更多这样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作者亲历并见证了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过程中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远到上世纪50年代,刘杰带着铀矿石到中南海汇报,展示我国拥有发展核武器所必需的铀资源;近至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开工……他从个人角度对这段“激情燃烧的光荣岁月”进行了真实、系统的回顾,既有“两弹一艇”研发历程中早期接受苏联援助的忠实记录,又有国人在外援断绝的条件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讲述,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段特殊年代的特殊历史、特殊人物、特殊经历,堪称中国核工业早期建设发展的一部微缩信史。

    与时下社会上流行的不少讲史类著作“戏说”的风格不同,《“两弹一艇”那些事》保持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质朴的文风。书中涉及的人与事无不有出处,无不经过严谨考证,力图还原当年的历史真相。

    捧读《“两弹一艇”那些事》,令人对于那段虽然尘封已久却持续影响着当下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尽管今日的中国核工业历经多年结构调整、改革发展,无论是体制、经营方式还是发展领域,都与以往大不相同,但依然可以从当年艰苦卓绝的创业经历中汲取相当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核工业创业者留下了无数有形无形的财富和光荣传统,令后来者仰慕、学习和继承发扬。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