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样,穿着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这虽是一句戏谑语,却道出现实中穿“马甲”忽悠人的一些现象。比如说农业产业园,穿个“马甲”,摇身一变,就成了工业项目,成为一些人“跑马圈地”的工具。近日,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余欣荣形象地把这一现象称作“机器人戴草帽”。
众所周知,当前农业面临着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大等问题。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招数,而现代农业产业园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这本是一件大好事。然而,还是被一些歪嘴和尚念错了经。有报道指出,在全国34个省级申报单位中,有7个全面落选;通过初步遴选的41个产业园,还有一部分功能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不得不说,这个报道用词很是精炼。7个申报单位全面落选,其中原因,报道却只字不提,读者只能自己去意会。而通过遴选的,还存在功能定位偏差,需进一步修改完善。看到这儿,笔者内心不免担忧,有多少国家政策本来是从利民的角度出发,而最终成为某些人谋私利的工具,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会不会最终成为一些不良商家打着为农民旗号、实为多占农民便宜,甚至是剥夺农业的项目。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究竟该怎么建?笔者认为,农业产业园一定要把方向搞正,产业园要姓农,就是要以农为本,突出农业特色。有的产业园,与农民只是简单的原料买卖关系,农民没有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这类园区,取个农业名、戴了顶草帽,但里面还是机器人,不姓农。这些园区实质上建在哪里都可以,不能说农民在园区内打工,就是带动农民。产业园要务农,就是要围绕农业干,服务农业、农民;产业园为农,就是产业园要为了农民建,带动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园仅仅以产值大为目标还不行。目前产业园内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合作社与农民是买卖关系的多、是股份合作关系的少。鼓励农民合作入股,才能带动农民发展,这才是产业园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