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6年底,青岛地铁3号线将全线贯通运行。首条地铁开通的意义重大,它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境界,拓展了未来生活的新空间。地铁交通的建设和运营,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持续的社会效益和显著的环境效益。突出显示在交通解困、商业升级、物业增值、投资拉动、民生就业、环保改善等通用收益指标。同时,青岛地铁更将为城市开拓专属化的革新之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再造。南强北弱曾是青岛市区呈现的“旧常态”,地铁带来的流动和交换,促使南北城区的地价级差缩小、环境品质趋同、生活方式融合,使原本落后的区市也能与青岛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的步伐同步,同时迅速转变了公众原有的区位观念。
城市地位。目前青岛地铁3号线已与火车北站无缝衔接,实现了城市轨道与城际铁路的连贯,构建起更为顺畅的山东半岛一小时商务圈、生活圈、休闲圈。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的大幅提速,将进一步发挥青岛作为半岛城市群核心的牵引和辐射作用,强化蓝色经济区龙头城市的地位。
精神面貌。大交通、大流动、大融合,打破了原有的空间区隔,改善了原本相对落后区域人们的思想观念、文明程度和发展自信,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让城市变得更加有序与和谐,这种精神层面的提升可理解为地铁的软效益。
国家战略。青岛作为中车集团最为重要的研发、生产、装配基地,在地铁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能够快速实现轨道交通产业多方面的科研对接和成果转化,提高我国在该领域乃至整个制造业的实力,强化在国际上与德、日等国的竞争力。参照国内外地铁城市的成熟经验,立足青岛发展环境和现实需求,应前瞻性地把握地铁交通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多个向度上为青岛经济的发展释放充足的正能量。
创造地铁商业新形态。地铁的价值不仅体现为交通工具的改善,更意味着全新商业形态的开启。要将其附加的商业驱动能力优先考虑,着力实现地铁综合效能的最大化——在地上与地下商业的融合上、在近点和远足购物的兼顾上,打破原有消费半径的惯常习性,突破陈旧固化的商业规则,通过合理布局和恰当引导,重构青岛未来商业的版图。
促进区域发展再平衡。利用地铁通达后城市各板块加快融合的契机,给予滞后区域以政策倾斜和更多扶持,如大中院校、大型项目、科研机构、新兴产业园区的选址,人才、房产、金融、税收等政策的适度放宽等。通过地铁线路实现“外部输血”和“驱动植入”,增强其造血再生功能和后发追赶实力,加快形成青岛全域统筹、三城联动的良好发展态势。
锻造地铁经济产业链。除了商业方面的考量与布局,还应充分利用地铁经济的各个触角创造收益。参照香港地铁等成功案例,探索“地铁+地皮”“地铁+旅游”“地铁+人才”“地铁+研发”“地铁+互联网”等综合开发利用模式,与房地产、近郊游、新材料、现代商务、媒体广告等业态实现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全线路覆盖、全业态串联且具有更大开放空间的地铁经济产业链。
强化内外交通的连接。在实现对本市各区域的遍布和抵达、提高内部运转效率的同时,地铁线路正在与青岛邮轮母港、铁路南北两站、胶东国际机场等大型交通设施形成紧密衔接,内外联动共同构建起地上地下一体、城内城际一体、海陆空运一体的国际化大交通网络,实现青岛与省内、国内及国际交通方式的全面接驳,借由地铁这个城市活力的原点,真正担当起“一带一路”枢纽城市的重任。
地铁将青岛载入新时空,也架构起发展的新境界,它将驱动美好可期的未来加快融入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回首百年,青岛主要通过海洋与世界发生着联系;展望前景,地铁将搭载一座城市的新梦想,驶向下一个辉煌的百年。
(作者系青岛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