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8日 星期六
科学家都应有一颗“明星”心
文·高 爽

    近来网上出现过一些为明星和科学家收入的巨大差距叫不平的声音:明星片酬动辄上亿,科学家即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不过几百万奖励而已;明星家务事都能占据头条,科学家却永远火不起来……其后还另有他论出现,认为科学家不必和明星比收入,而是要比贡献;科学家就该心无旁骛地在实验室工作,而明星是为了满足公众浅层次庸俗需要的。

    这些想法都有一定代表性,但我不敢认同。科学家要寂寞清冷地闭门造车吗?首先,科学共同体肩负着对科学研究和科学传播进行评价的重任,学术成果不仅要本人满意,还必须向社会公开。并且,论文一经发表,作者即有义务回答相关问题。“同行评议”是绝大部分科学从业人员必须接受的主流评价体系。关起门来不与其他实验室、团队接触,对科学毫无益处。

    科学内容的产出必须经过同领域的从业者乃至全社会的监督和审查。科学区别于宗教的核心价值观便是,科学可以自我更新,科学家先天有着为同行纠错的使命。像前一段,国内外的物理学家牺牲休息时间,与媒体合作充分“吵架”,针对大型对撞机展开辩论,这是大大有利于科学传播和国民科学素养的实事。

    而明星满足人低层次需求之说,是落后迂腐的“戏子”思想残余,完全有悖于现代文明理念。

    反而,科学家应该向影视界学习,主动拥抱公众。害怕受到关注,不仅不会让科学家获得安静严谨的工作环境,反而不利于科学事业。

    其一,不利科普与教育事业。科学家肩负着科普义务。中科院院士林群老师曾撰文说,“一些科学家不擅于与公众沟通,在交流传授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使用枯燥的专业术与公式。”他强调,“科学家应该积极投身科普活动,这是科学家的责任”。其二,不利于全民科学素养和价值观的养成。将科学伪装成高高在上的神秘事物,不允许公众置喙;科学要么成为安身立命的职业工具,要么就是毫不关己的遥远王国,如此以往,科学创新的后劲不足,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的动力将严重缺乏。

    科学家有必要向明星们学习,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段,承认在叙事能力和公众沟通技巧上的不足,学习他们高效的信息展示方式。

    由于两次引力波发现事件,以及美国宇航局对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火星上流动液态水等科学创新产出的传播热点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今年的自主招生收到了近300份报名申请,是去年的4倍多,是执行自主招生政策之前的50倍。热点的吸引,为大学和研究机构产生了更多候选者,他们可以优中选优,为科学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我还想说,明星科学家越多越好!公众热衷讨论明星,这不能证明这种喜爱就低级。爱因斯坦那幅憨态可掬的吐舌照片是科学工作者心中温柔的画面。前辈大师们的轶事往往滋养着后辈的求知心。

    如今,科学家得到的公众关注不是太多,而是相反。科学家不应该只是在史书上留下一个模糊记号。今天的时代,应该让科学家得到真正的实惠。无论科学家的个人待遇,还是社会知名度,都直接投射出社会对科学的尊重程度。诺贝尔奖颁奖期间,获奖者们下榻的酒店会成为国外记者们蹲守的明星酒店。在我们国家,科学家前往某地进行公众演讲,难道不值得宣传和推广吗?精彩有内涵的演讲内容、科学文化书籍、科学内容的漫画、影视作品,难道就不该获得公众的追捧吗?

    智慧是迷人的,博学是美艳的,这才是我们最该积极促成的美好未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