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7日 星期五
儿童消费的“误区”与“空白”
段梅红

    生活中我们常说要给孩子“最好的”。那什么是“最好的”呢?可以是最漂亮的、最时尚的、最先进的,也可以是最全能的、最美味的、最精巧的。而最重要的“最好”首先应该是“安全”与“健康”。

    然而,“安全”与“健康”不仅是儿童消费领域中一直备受关注与争议的问题,而且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填补。我们不妨从孩子们入口的两个方面来“窥一斑知全豹”。

    吃零食是孩子们的最爱,我们的小零食却与烟草联了姻。把许多孩子喜欢的“香烟果酸糖”叫作“烟形糖”也许更合适,因为它有太多的烟草元素:长条状,白色的“烟卷”部分,淡橙色的“过滤嘴”;外包装也是烟盒状,每盒里有5根“烟”;烟盒上还有“中华”“KENT”“CAMEL”等品牌标志。“远看像烟,近看是糖,吃起来特帅!”这是一些学生对这种糖果的评价,甚至有的孩子“吃”糖时还做出弹烟灰、吐烟圈的动作,其对孩子的影响不言而喻。

    把声名狼藉的烟草同孩子们喜欢的糖果联系在一起,这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悲哀的是,生产企业居然声称自己的产品质量合格,并未意识到真正问题的所在,“一直这样卖,没出过问题。”市场上、网络上,这样的糖果一直在卖,“确实”“没出过问题”。

    对于“烟形糖果”这样的问题,许多国家都制定有严格的法律法规,比如土耳其《预防和控制烟草危害法》就规定,口香糖、糖果、玩具等产品的生产、经销、销售均不得以任何形式使人联想到烟草制品或品牌;澳大利亚、泰国、乌拉圭及我国台湾都“禁止生产与烟草产品相似的玩具和糖果”。但在我国内地,这方面还是空白。

    吃药是孩子们最不爱却是必需的东西,然而今年两会上传出消息:目前我国九成药品没有“儿童版”,专为儿童生产的药品不足5%,全国专门生产儿童药品的药企不到1%。

    据统计,在我国现有的17万条药品批文中,儿童专用药品仅3000条左右;我国医院常用制剂品种约3500种,其中儿童专用品种只有约60种;520种基药目录中,儿童专用品种仅2种。而儿童用药的剂型和规格也极为单一。调查显示,全国15家三级医疗机构的231种儿童处方药中最多的3种制剂为注射剂、片剂和口服溶液剂,适宜儿童的比如粉末吸入剂、糖浆剂、滴液和气雾剂品种数量非常有限。

    尽管儿童药市场广阔,但其小批量、多批次、工艺相对复杂的生产特点,导致药企在儿童药的生产设备、质量控制、技术投入等方面的投入甚至比成人药还高,加上周期长、成本高、利润薄、研发生产要求高等难题,同时在定价上也不具备优势,企业没有积极性。

    其实,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缺乏适宜于各个年龄段儿童的药物,针对这种情况,不少国家在管理政策方面都对儿童药物的研发生产给予激励政策。如美国于1997年出台的《儿童最佳药物法案》规定,开展不局限于已有成人适应证的儿童研究,不管研究成功与否,药企都可获得专利保护期延长6个月的奖励。

    我国儿童药品近年来一直承受着来自研发、市场两个方面的制约,同时面临着短缺等诸多问题。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儿童人口占比将逐年攀升,用药困局也将进一步加剧。因此,破解我国儿童用药难、规范儿童用药已经迫在眉睫。

    “六一”儿童节马上就到了。每当这个属于孩子们的节日到来时,社会、学校、家庭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快乐、狂欢、享受、尽兴。设置儿童节的初衷,绝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在这一天成为“生活中心”,更不是让孩子成为被消费的对象,而是希望全社会能够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就这一点而言,尽快着手填补儿童消费领域的诸多空白,对占全国总人口16.6%的儿童来说,无论对家庭还是对民族,都不是小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