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综合报道
■风行者
3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科学研究员、歼-7C飞机总设计师、歼-10飞机总设计师、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原副所长兼总设计师宋文骢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当日13时10分在北京301医院逝世,享年86岁。宋老辞世距离1998年3月23日歼十首飞18年纪念日仅差一天。
歼-10“18岁生日”前夕,老人走了
宋文骢逝世后,引发全国各界深切的怀念。
3月23日,成都武侯祠大街89号院,哀乐阵阵。临时设立的哀悼厅里,摆放着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宋文骢院士的遗像。陆续有人走进来,鞠躬、献花。
中航工业副总工程师杨伟声音低沉,眼睛布有血丝。3月23日,歼-10战机“18岁生日”,原本,这是一年中他最骄傲的日子,然而今年,心中却多了哀恸与失落——那位相识31载,于他而言,亦师亦友的老人,不在了。
作为宋文骢最亲近的学生,同时也被宋文骢认为是自己“接班人”的杨伟,在宋文骢生病的日子里,一直在医院陪着老人直到最后。“老头走的时候,很安详,包括他在人世的最后时光。”杨伟亲切地称宋文骢“老头”。
3月21日晚上,老头病情突然加重,去世时很平静,没有留下只言片语。23日,在接受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时,杨伟告诉记者,“老头”有两个生日,一个是歼十首飞的日子,一个是他的生日,今年却一个都没过上,“不过,他去了离翱翔的飞机最近的地方。”
参研五款战机,曾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来自中航工业集团资料,1930年,宋文骢出生于昆明,新中国成立后曾主持过云南军区情报处的谍报组和侦察组工作,1954年宋文骢跨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大门,从此为我国的航空工业奋战了50年,先后参加过东风113号机、歼-7、歼-8、歼-9、歼-10飞机等多个飞机型号的研制,担任过两个国家重点型号歼-7C和歼-10飞机的总设计师,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重大成果。
其中,第三代战斗机——歼-10的研制成功是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不仅实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对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还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能够自行研制并大量列装第三代喷气式歼击机的国家。
1970年,宋文骢带领同志们着手某新型歼击机的气动布局研究三个月后,第一套带鸭翼的高、低速模型风洞试验就开始进行。高速试验风洞安装在山洞里,试验现场气温很低,寒气逼人,环境十分艰苦,但为了取得精确的气动数据,设计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宋文骢亲自进驻现场,实行三班倒,边试验,边画曲线,边分析,边修改。最终,这些研究成果都用在了歼-10上。
1998年3月23日,被称为“骨气机”的歼-10终于完成了首飞。
2006年,歼-10战斗机形成了战斗力,并在2009年国庆阅兵中大显身手,让世界瞩目。随着歼-10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并为后来歼-20等国产四代机的研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年2月10日,宋文骢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歼-10,中国航空工业的飞跃
“在歼-10这个项目中,老爷子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激情,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的生命。”3月22日,歼-10试飞员张景亭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歼-10试飞员张景亭曾和宋文骢在一起共事多年,在他的心目里,宋文骢的形象定格在上世纪90年代。“始终觉得他是70岁,看到他就能感受到90年代热火朝天的精神。”
作为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功绩不仅仅在歼-10这个项目中,而是创造了一种精神,锻炼了一支队伍。“在后期的很多个型号,包括‘枭龙’、歼-20以及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其他重大型号的骨干人员都是在歼-10研制过程中锻炼出来的。”张景亭说,歼-10中的很多做法都带到了其他型号研制中,都有歼-10的影子。“也就是说不仅仅是一个型号的成功,而是中国航空工业的飞跃。”
在中航工业很多企业的车间内,都有“我为型号做贡献,型号培养我成长”和“祖国是不会忘记为祖国做过贡献的人”这两幅标语。很多当年参与歼-10项目研发的技术员回忆说,这两句话是当年研制歼-10项目的口号,后来成了很多型号研制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