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性能合金生产和消费国家,但材料和技术却主要依赖进口。国内材料行业不仅在相关基础研究和加工技术上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而且缺乏研发创新的活力和动力(报道见《科技日报》3月9日2版)。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何拉不动供给侧创新?
近几年国内兴起的“新供给经济学派”认为,从供给侧出发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有五个: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科技创新、制度。在发展初期,前三个要素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科技创新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则会更大。发展方式改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结构的变化。
目前,我国材料行业的标准由供给侧(企业)来制定,这和国外主要由需求侧(用户)制定行业标准的情形大不相同。如果在卖方市场,行业标准由卖方制定,这无可厚非。但在买方市场,卖方仍掌握着标准的制定权,就必然导致整个行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愿提高标准,进而使得市场信息无法有效传递,无法促使业内企业迅速调整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显然,老规矩过时了。
正在审议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要让市场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起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建立适应新型供需关系的市场反应机制,激发供给侧创新,缓解供需结构性矛盾,离不开制度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创新发展理念是方向,是钥匙,首要的是创新。”用新机制适应新常态恐怕也是题中之意。
不可否认,作为改革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政府对改革能否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机制的建立过程中,我们既要划清市场和政府的边界,又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从国际经验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作用于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集聚。例如,美国定向放松价格管制和减免税,推进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德国实施强制购电和递减的固定电价政策,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促进光伏技术进步。欧盟定期调整排放标准,推动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进步。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通过计划、规划去引导科研经费的投入方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经过多年积累,我国逐步从跟随者变为并行者,一些领域已有领跑能力。政府的重点应转向营造市场环境,促进要素流动,通过规制和政策调整利益机制,引导创新资源的配置。如,实施定向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公平竞争的激励机制;增强政策稳定性和透明度,形成可预期的投资回报机制;通过定期调整标准,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培育市场,促进新技术推广应用。
当老规矩进入了新时代,并且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绊脚石,那么,我们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