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研三学生的坠亡,让又一起研究生轻生的悲剧进入公众视野。知乎平台上多名自称死者同门的网友曝光其导师学术不作为、克扣学生交通补贴、要求学生上缴实习工资、要求学生将自己列为公开发表学术成果的第一作者、强行收取论文版面费等“七宗罪”,将矛盾焦点指向了该生的前任导师。
从知乎平台的爆料看,死者与前导师之间的龃龉,多与学术资源和利益分配有关。因此我们很难将这桩悲剧当作又一次偶然事件,而仅仅归因于某一位导师的道德失范。多年来,种种以导师为中心的资源与利益交换,使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单纯的教学关系,逐渐异化为“雇佣”关系。这种师生关系的异化,才是此次悲剧的导火索。
当“老师”成为“老板”,学生做科研成了“给老板打工”,有些学生还“依附于”导师,必须对其惟命是从。更有师德有亏者,像南邮学生曝光的那位导师一样,将学生的研究成果据为己有。许多有过类似经历的网友在吐槽时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一个“忍”字。面对“无德”导师的“压榨”,“不敢说”成了多数学生的无奈选择。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导师在研究生招考、培养、毕业各阶段享有绝对话语权,研究生学业生涯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导师。最直接的,学生只有获得导师的认可,才能顺利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完成研究生教育。同时,导师在圈内拥有的学术资源和人脉,也很有可能成为学生日后事业发展的助力。而另一方面,学校对导师指导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力也是全方位的。种种利益纠葛,使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变得如此微妙。
学历文凭、科研课题、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的量化指标等,是衡量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和研究生各项荣誉评选、以及未来入职选拔最重要的参考依据。这就造成了研究生教育中,过分重视课题、项目,而轻视基础教学的学术功利化局面。南邮事件无疑给现行研究生教育和监督机制敲响了警钟,然而,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所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