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6日 星期六
行走的哲学
(法)弗里德里克·格鲁 著
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

■乐享悦读

    文·雅 倩

    从前看到习读哲学的学子,总有一种莫名的敬仰和崇拜。想着或许未来某位哲学大师就出自他们中间。其实,哲学并没有那样高高在上,哲学人也并非是我们触不可及。即便像尼采、兰波、梭罗、卢梭、内瓦尔、康德、本雅明、甘地等这些著名的哲学家,当你真正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时,就会明白那些哲学观点,也正是来源于最平凡与真实的生活。

    《行走,一堂哲学课》就是这样一本书,它以“行走”这个最普通的日常状态出发,讲述了哲学家们的生活状态及哲学态度。卢梭只有在行走时才能够真正地思考、写作、创造、获得灵感;兰波靠行走释放年轻的激情与灵感;内瓦尔则是为了抹去他的忧伤……这些人因为行走而变得更加伟大。无论悠闲漫步,还是沿计划好的道路前行,行走激发创造、唤醒自由,同时也令困惑的灵魂获得平静。

    “行走”并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从这种角度看,这本书也像是一本哲学家小传。不过讲述者的口吻更加亲切,让我们在这些故事中,更容易找到自己。当然也包括我。“人们发现行走的动机来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深深的绝望以及突然降临的幸福。面对这两种状况,人们常常感到无从选择,所以才会出发上路。”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行走”并不单纯指简单的散步,也包括远游、迁徙、出走等等含义。

    第一次在书中读到这段文字时,我还怀着宝宝,而也正是这个突然降临的幸福,让我开始了每天的“行走”。平日里常常见到的一花一木,也因为心情的不同而变得意义非凡,在我独自在家的光景里,出门散步成了那段日子中我最为快乐的时间。这种简单的状态让我们能够重新找回生命中的单纯情感,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简单快乐,就像再次回到童年一样。所以,行走能让我们减轻内心的负重,丢弃疲于奔命的执念,与童真的永恒再次相遇。因为在这样的行走中,我除了行走,什么也不干。似乎终于可以抛开一切忧愁与烦恼,只需要用真心感受自然带来的喜悦。

    梭罗每天平均散步三至四小时,他虽然进行过长途旅行,但真正让他时常提起和滋养人生的行走,却是每天从住处出发,双手插在裤兜,在康科德城附近完成的长时间漫步。这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裹足不前的行走者。

    古往今来,人们见过太多远渡重洋的旅行者为大家讲述的奇闻异事,但却没有任何一部游记能像《瓦尔登湖》一样为我们所叹服。这恰巧印证了一条古老的至理名言:行走的质量无需通过距离来考量。而梭罗对于行走的态度,似乎可以给如今纠结是远行还是归乡的年轻人一个可供参考的答案,或者说是一种思考方式。直到现在我才发现,就在我也曾无数次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只是太过于看重自己“行走的距离”而不是质量。

    从小就向往着走出去的我们,在长大之后,终于有了出走的机会。然而,在真正离开之后,归乡却还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不过,梭罗的经历可以给我们启发,即便是回到了故乡,即便一生都未远行,如果能够扎实地一步一步丈量脚下的土地,感受身边的生活,你也可以拥有自己的“瓦尔登湖”。

    而相反,如果你真的选择了离开,兰波的精神也许会成为你的榜样。在他看来,行走其实是一种愤怒的表达和一次虚空的决定。很多时候,上路就意味着离开,因为人们把一切都抛到了身后。在步行离开这一行为中,我们常可以感受到行走者的坚定。所以,无论你做了怎样的决定,一旦出发上路,就不要退缩。哲学家如此,你也可以如此。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