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 岩
■写在书边
金涛,中国科幻文学史中的传奇人物。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以科幻处女作《月光岛》打破了新中国科幻文坛对社会生活表述方面的持久沉默,把“恶托邦”故事带入了中国科幻的版图。在小说中凸显的极左思潮,断送了两个年轻人的政治生命,却也激发了从读者更高文明层次观察自身的渴求。如果说刘慈欣的小说《三体》系列让人从宇宙的高度观察人生,那他的小说在中国的科幻土壤中,则有足够的文本渊源。跟魏雅华、童恩正、郑文光、叶永烈等一样,其作品奠定了今天中国科幻反思现实的内容基础。故事中的“月光岛”,既是一个地球文明跟外星文明交会的地方,又可被看成是现实和未来的交叉点。
这是我第一次从金涛小说中领略月光的象征意义。
现在,30多年过去了,当我再度拿到金涛新著《月光曲》((《儿童文学》2015年7、8、9期连载)的时候,我的期待也油然而生。这是一本关于《月光岛》的续集吗?那个远走他乡躲避极左思潮的女孩孟薇是否回到了地球?抑或,她已经在另一个星球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我的猜测大错特错了。
这是一个跟《月光岛》彻底不同的故事。在小说《月光曲》中,政治发展的主题已经被放置到了一边,一个富足的全新时代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在这个科技进步、中国人的梦想得到充分满足的时代,主人公会有怎样的遭遇呢?
如果你是金涛的老读者,便能获知他的创作范围其实非常广泛,除了强烈的社会批判小说,他还写过以科技进步为主题,对科技进步中人类生活应该怎样适应的内容进行全面书写的作品。我觉得《月光曲》应该属于这一类创作。而一旦你把他的作品放入这类作品范畴进行考察,另一组熟悉的金涛模式便显现在眼前。通常,字里行间,一个侦探格局会逐渐显露,而情节丝丝入扣的发展,把你的注意力深深地引向作者的谜团。
我觉得《月光曲》有如下几个特点值得展现。
首先,采用简朴的文字展现神奇的科技,是金涛科幻小说自始至终没有变过的追求。而《月光曲》恰恰让我们回到了金涛式的日常生活。你能感受到那种从办公室到家庭的世界,能感受到他给出的那座城市的大街小巷。用简朴文字勾勒场景的好处,在于可以立刻把读者带入其中,真实的一切包裹着你。但恰在这样的日常真实里,惊天动地的事情正在发生。
其次,金涛科幻小说中的人物选择,常常能跟他生活中所经历的各个职业有着显著的关联。金涛在大学教过书,当过新闻记者,还是一位重要的出版人。也恰恰是在这些工作生涯中,他最会选择最喜欢或印象最深的人物来描写。金涛的小说中最容易看到公安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这跟他所从事的教科文卫领域的新闻有关。接下来,金涛的小说还特别喜欢写各类蓝领。我觉得这跟金涛广交朋友有关。他为人谦和,总是能跟各种人打成一片。这样的态度,让所有人乐意跟他打开心扉。不过,《月光曲》还有一些在金涛科幻中不是特别常见的人物关系,这就是校园生活和家庭中的亲子关系。但他写的不单单是孩子,更是强烈的社会互动中的孩子。这些一方面来自他的观察,更来自他的体验。
第三,这篇小说特别注重发挥科幻文学的特色,即把科技、想象力和神秘现象的破解放在了首要地位。在过去的30年里,由金涛、魏雅华等开创的这个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确实聚集了大量科幻作家关注的目光,但是,这不可能是唯一一条科幻的行走路径。我觉得金涛是那种要不断变换自己尝试方向的作者。科幻的根到底是什么?如何真正让科幻的功能有所发挥?这可能是《月光曲》这篇小说主要聚焦于航天和太空科技的原因。在小说中,中国的航天技术已经进入普通人的生活,而常驻月球,以月球为基地走向更加遥远的深空,已经是人类进行的新的生存探索。
然而,在精深地展现科幻魅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今天少年儿童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影响到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众多与过去完全不同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物我观都已经泛滥于孩子们的生活,而且常常会占据主流的地位。我在从事科幻教学和日常跟青少年的接触中,就常常能发现这一点。在这样的时代,怎样能打通他们的思想,跟他们真正做到沟通与交流,也成了我们这些年龄较大的作者所必须面对的现实。我觉得对所有这些问题的新的思考,是金涛重开自己创作的一个重大前提。期待在未来的作品中,能看到这些思考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