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5日 星期六
刘慈欣:一位跑完马拉松全程的中国科幻作家
文·郑 军

    ■随想随录

    刘慈欣能拿下雨果奖,我没觉得多意外,毕竟作品水平摆在那里。意外的是刘慈欣成为第一个拿下世界科幻头奖的亚洲作家。

    媒体还在不停地挖掘此事的象征意义。我想说的是,努力、坚持和天分一样重要。刘慈欣能有今天,是因为他坚持跑完了一个作家的事业全程。

    1998年我从《科幻世界》杂志社辞职回天津,后面有段时间经常给姚海军去电话,了解界内动态。记得1999春季的某天,姚海军很兴奋地在电话里说,他们发现了一个新作者,“很有可能是下一个王晋康”。

    这是他的原话,这个新作者就是刘慈欣。天津新蕾出版社的史志成老师当时也在组长篇科幻丛书,手里拿着刘慈欣的《球形闪电》,后来因故没出成。

    那些年,王晋康被公认为中国科幻第一人,把连处女作都没发表过的新人评价得这样高,显然他有惊人的才气。过几个月我才看到《鲸歌》《地火》这些刘慈欣最早面世的作品,知道姚海军和史志成作为专业的科幻编辑都没看走眼。

    然而除了王晋康外,那些年红极一时的还有另外几位青年作家。他们都比刘慈欣年纪小,出道却早好几年。刘慈欣埋头创作十几年,才在1999年发表处女作。而那几位作者基本上投稿就能发表。1997年国际科幻大会时,各社编辑就围着那几个年轻人转,每个人都得应付一批约稿。

    然后呢,有的人完全自我放弃,沉匿于网络游戏。有的人去建筑行业经商,发了大财。别人的职业选择我不好评价,毕竟人家在商界也是成功的。但如果他坚持写科幻到今天,可能有条件成为又一个刘慈欣。还有的人没离开文艺圈,但跑去写剧本(非科幻),写童书,因为当年科幻市场还养活不了职业作者,哪样有收入就先干哪样。

    这些老朋友因为在科幻创作道路上没坚持到最后,就不提名字了。在这里只提其中一位:当年论才气和勤奋都不亚于刘慈欣的柳文扬,因不可抗力没跑完这个马拉松。如果说刘慈欣花了三十年,跑完了一个职业作家的马拉松,那些更早成名并且更年轻的人,只跑到十公里,五公里,甚至更短。

    所以,每当有人让我评价今天的年轻科幻作者,我总是说,等他发表处女作十年后,如果还在坚持创作,咱们再评价吧,毕竟世界的诱惑太多了。当然,今天他们有刘慈欣作榜样,坚持下去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刘慈欣这次获奖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证明了主流文学和科幻文学完全是两个圈子。全世界主流文学作家是一个圈子,全世界科幻作家构成另一个圈子。科幻人欣赏科幻人,而不管国籍是什么。

    以前就有人问我:刘慈欣能不能拿茅盾文学奖?我说他就是拿了雨果奖,都不可能拿茅盾奖。茅奖评委读《三体》,能看到什么妙处呢?不料今年这两件都成了现实。《三体》其实在中国作协系统里拿过奖——儿童文学奖!作协的朋友也很无奈,他们知道这部作品根本不是儿童文学,但总比一个奖都拿不到要好,科幻文学在中国作协系统里就归一个专门负责儿童文学的办公室管理。

    希望当下是中国科幻的新台阶,而不是峰顶。所有中国科幻人,包括刘慈欣自己,大家共同努力,再去迈上另一个台阶。中国科幻和这个国家一样,前面还有广阔的空间去发展,不要辜负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