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4日 星期一
阅兵村里的博硕将校

本报记者 张 强 通讯员 尹威华

    “向右看——”一声口令气贯长虹,摆头、敬礼、动作一气呵成,白求恩医疗方队的将校领队田鸥、田书娟、张媛、崔澂配合默契,端庄自信的气质、英姿飒爽的形象,处处透着儒雅知性、英气逼人的精气神,让人印象深刻……近日,记者走进阅兵村,探秘博硕将校四位女领队不一样的阅兵故事。

    “阅兵训练,难度不亚于搞科研获大奖”,同为博士的崔澂、田书娟虽研究方向不同,但对训练体会却是惊人一致。张媛曾作为1984年国庆首都阅兵女兵方队队员走过天安门,时隔31年又披挂上阵、再次参阅,她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体会与其他领队、队员们分享。你帮我找问题,我帮你抠动作,你能做到的,我也一定能做到……教练告诉我们,三位来自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的领队,训练场上充分体现白求恩精神的精雕细刻、精益求精。

    将军领队田鸥,来自解放军总医院,是四位领队的知心大姐。天安门那一声高亢“向右看”,对田鸥来讲,就是不小挑战。作为一位后勤政工战线的专家,她早已养成和风细雨做工作的职业习惯。可是领队必须与男兵一样大声下达口令,让队员在嘈杂环境中都能听到口令,确保方队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在8月上旬的一次合练中,高温下两个多小时,田鸥军姿如标枪,虽汗流浃背,却纹丝不动,特别分列式那一声高亢口令,让人记忆深刻。面对阅兵联合指挥部首长的夸奖和女兵队员的敬佩,她却讲:“在阅兵训练中,无论博士还是硕士,都是战士;无论老兵还是新兵,都是普通一兵……相对孩子们,自己做得远远不够。”

    “起步最晚、年龄最大、伤病最多、学历最高……”这是教练对女将校领队的训练印象。四位领队中,一位将军,两位大校,一位上校,两个博士、两个硕士,教练直言压力如山大。头不正、脖不挺、眼睛无神、重心不稳……口令不亮、时机不准、摆头不齐、手型不对……训练之初,摆在女将校面前的“拦路虎”一个接一个。怎么办?精于队列训练的教练强调,没有捷径,只有反复练。

    盛夏的阅兵村,水泥地表温度经常爆表,鸡蛋在铁马扎上,1小时晒成黄“果冻”。高温酷暑进行军姿训练,对于平均年龄49.3岁的女将校领队,无疑是生理和心理双重考验战。1升容量的大水杯,她们每天要喝掉四五杯,训练强度由此可见一斑。她们自知年龄大、身体弱、体力差,4人每天晚上慢跑3公里以上。

    “这样为什么不对?”“有没有更好办法?”没想到过几天,教练权威一再受到“挑战”。教练说,领队们时不时蹦出的医学专业名词,真让人招架不住,倒逼着人加强学习。对不科学的训练方法,女将校们以严谨创新的科研态度和精神,搬出大部头医学书籍,运用解剖学、神经学等学科知识进行疱丁解牛的剖析,总结创新的新训法让人感觉点准“穴位”,以往的苦练变成了巧练。高学历、高智商、高能力,在女将校训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9月3日,白求恩医疗方队四位博硕女将校领队的亮相,令人期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