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50年·科技记者看西藏
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承担着保家卫国重任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在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山顶上屹立了40年。而8年前,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在这座世界最高人控雷达站上架起的第一部无人值守雷达,则成了西藏地区信息化战争时代新的“烽火台”。
坐落于青藏高原的甘巴拉,空气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48%,素有生命禁区之称。1965年10月,全世界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在甘巴拉山顶上建成。40年来,这座雷达站担负了对空警戒和西藏空中航线的飞行引导任务,先后安全引导民航班机、战斗机和专机几十万架次。1994年6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与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7国交界,军事地位重要,但由于高原地区环境恶劣,对空情报雷达网建设面临很大困难。在许多具有军事价值的地区,由于无法解决人员长期驻守的保障问题而不得不放弃部署雷达,导致青藏高原的广大地区雷达站点稀少,情报保障盲区较多。一旦战争爆发,航空兵部队在该地区作战难以得到有效情报保障。
于是,在海拔5374米这一生命禁区,几十年来,几代雷达站官兵以健康和生命为代价,坚守阵地,保证了祖国领空的安全。该站地处无人区,平均年封山时间6个月,后勤保障十分困难,费用高昂,要从根本上将官兵从恶劣的环境下解放出来,必须发展高原无人值守雷达。
无人值守雷达可以实现雷达情报传递自动化和雷达控制、监视及故障诊断的远程化,做到无人或少人值守,从而大大改善艰苦雷达站官兵的工作生活条件。张金元说,将无人值守雷达纳入到构建边境艰苦地区未来防空预警体系中,对于提高对空情报保障能力意义重大。
然而,我国对空情报网的构成是以固定雷达站为主,机动雷达站为辅,受国内工业发展水平的限制,无人值守雷达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国内空白,对空情报雷达网中的所有雷达站均为有人值守雷达站。2007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一批年轻人,远赴千里,不畏艰难,在这里架设起了第一部无人值守雷达。
“架设八年,这部雷达填补了我国无人值守三坐标雷达的空白,为加强边远艰苦地区的空情保障能力,完善我国国土防空体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人值守雷达项目总设计师、中国电科38所张金元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今年无人值守雷达“家族”还将再添三员大将,在西藏雪域高原首次进行批量装备,形成雷达防空组网,为中国领空的安全再添新力。
为无人值守雷达研制架设任务,中国电科在甘巴拉雷达站进行了高原环境试验和部队试验,对高原无人值守雷达的无人值守能力、探测威力精度、抗干扰性能、配套设备等主要性能指标和环境适应能力进行了全面的考核。整个试验历时14个月,经受了雷雨、大风、冰雪、低温低气压、强紫外线等恶劣环境的考验,累计开机4000多小时。
“研制和架设成功的第一部高原无人值守雷达具有遥控遥测功能全、任务可靠性高、环境适应能力强、阵地环境监测功能完善等特点。它以其完善的无人值守功能,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广大高原、高山等人员生存条件恶劣地区雷达站驻守人员健康、安全、后勤保障等难题。”张金元表示,该雷达的研制成功,对促进我国无人值守雷达的发展,加强边远艰苦地区的空情保障能力,完善我国国土防空体系发挥巨大的作用,填补了我国无人值守三坐标雷达的空白。
在生命禁区架设一部无人值守雷达难度可想而知,适应恶劣的环境和实现无人值守是摆在项目组面前的两大难题。
张金元回忆道,山上的天气十分恶劣,这对雷达的正常工作是极大挑战,由于缺氧,电站不可能和平原地区一样正常工作,高紫外线也会对雷达各种材料造成伤害。为此工程师们想了很多办法,对油机、电缆等进行相应处理以适应这样的环境。雷电是项目组最头疼的事情。经常一声巨响,所有的电视全被雷电炸坏。在这样多雷的环境下,项目组采用了多单元接地、挖很深的地垄、给干燥的土地撒盐水等一系列措施,“这么多年以来,雷达基本上没有遭受过雷电的破坏。”张金元说道。
“做到在山下就可以控制雷达全部操作,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张金元表示,这对雷达的自动化程度要求特别高。他们通过设计自动化电站、自动灭火系统、自动加油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等来实现雷达的自动化运作,再通过强化软件设计,将远程控制功能完全实现。从此以后,雷达站的官兵就可以从5374米的山上来到海拔3500米的山下进行正常操作,并且继承了我国最先进雷达之一的所有先进性能,具有高机动性。
从此,在甘巴拉,不再需要战士艰难值守,唯有雷达在雪域高原“深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