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什刹海,都要避开酒吧街和烟袋斜街,直接从东南侧进入,在相对安静一点的水边走走,因为实在厌烦拦路拉客的酒吧仔和吵人的音乐,也避免在人多的地方被踩。最近一次去南锣鼓巷是去年,由于房租上涨猛烈,以前喜欢的几家精品小店找不到了,爱吃的几家小吃店也没有了。新进驻了一些看起来有些高大上的糖果店、纪念品店、小吃联营店,价格也跟着高大上起来。这种变化当然丝毫影响不了南北涌入的游客,但我自己应该不会再去了。所以,听说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因为商业味儿太浓落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时,我“呵呵”了。
平遥古城里开了若干家某上海老牌化妆品专卖店,卖本地平遥牛肉的商铺却没有一家靠谱;姜糖是个神奇的特产,平遥、丽江、凤凰、周庄······各大古城均有销售;街道两边的小商店基本都在卖钥匙扣、玩具、冰箱贴、T恤、扇子等来自义乌的“全国景区通用纪念品”。一种粗放、过饱和、同质化的商业模式掏空了古城镇的文化风貌,剩下“千城一面”的躯壳,饱受诟病依然我行我素,透支着历史文化遗产,做着不曾走心的买卖。那些用于照明、制冷、取暖的现代化电气设备与木构建筑交织缠绕在一起,还随时威胁着“古老的生命”。
这里不是简单否定商业化开发,毕竟游客要在古街区里满足精神和物质需求,这种供需关系是存在的,商业化必不可少,全世界也都在这么做。探访佛罗伦萨的寻常巷陌,扑面而来的是文艺复兴的艺术文化气息;漫步于琉森的街道,心绪也随着小镇的安适宁静而淡然起来。而走进几乎所有的中国式古街区,就等于来到嘈杂的酒吧街和拥挤的小商品市场,正常的心情都变得焦虑起来,还谈什么宁神静待寻找乡愁?
记得一次采访冯骥才先生时,他特别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活化,完整的古民居应该有日常生活在里面的人。所谓乡愁,应是这样一种活态的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寻着这些方向,我们必须探索古街区商业化的转型升级,而不是继续以暴发户的方式把古街古城作为资源消耗殆尽。
听说山东为保护台儿庄古城专门立了法,对经营场所和经营活动进行合理布局、总量控制,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这倒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和兴趣,准备近期去台儿庄看看,顺便凭吊一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