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6月13日 星期六
程灵素之名来自《黄帝内经》
朱少华绘

■武林科话

文·填下乌贼

    从秦汉开始,中医就作为古代科技的一项重要内容被广泛应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辽金元,一直都有持续发展,明清两朝到达巅峰。中医里的针灸术、经脉理论、麻醉手术、植物药理等内容,都含有一定的科技元素。

    中医起源很早,民间熟知的“神农(炎帝)尝百草”,被广泛记载在《世本》《史记》《淮南子》等专著里。其实除了神农,三皇五帝里尝过百草的不在少数:《帝王世纪》记载了“伏羲氏……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另有“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主医药。”

    不管是黄帝也好、炎帝也罢,中医是伴随着炎黄二帝产生的,毫无疑问。后世有些医学专著,如《神农本草经》《神农五藏论》《黄帝内经》《岐伯针经》《岐伯精藏论》等,都是托名于神农、黄帝、岐伯等人,一方面向古人致敬,另一方面也是显示这本医著的精妙、神奇。

    就以《黄帝内经》来举例吧。

    《黄帝内经》不是黄帝写的,根据《汉书》《七略》《别录》的记载,至少在西汉末年,这本奇书就已经问世了,此后历朝历代,都不断有新内容往里添加、丰满。《黄帝内经》共有十八卷,现存的有《灵枢》和《素问》两书,《飞狐外传》中的程灵素,名字就来源于此。

    《素问》包括了脏腑、经络、病因、针灸、诊法等内容,而《灵枢》在此基础上,着重论述了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手段,两本书还把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其中。可以说,《黄帝内经》首开了中医著作的先河,影响了后世千千万万的医家。而在金庸的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奇经八脉”“任督二脉”“穴道经脉”,就是中医学说最好的注脚。

    金庸笔下还出现过不少名医,如蝶谷医仙胡青牛、杀人名医平一指、阎王敌薛慕华等等,《倚天屠龙记》第12回“针其膏兮药其肓”,就是一篇古代中医的集大成者。

    这一回写了胡青牛用12枚小铜片隔开了张无忌身上的奇经和常脉,又用艾灸烤得他手臂处处焦黑,而后又用“以寒制寒”的方法,开出了反向治疗药方;张无忌学习了他的《子午针灸经》,自己开药,勉强治好了常遇春的“截心掌”之毒;故事的高潮是金花婆婆向胡青牛寻仇,打伤了纪晓芙等15人,个个施以稀奇古怪的酷刑,让胡青牛医治。

    金庸借着张无忌的手,一一帮他们治疗:用南星、防风等药物治疗头皮剧痒;用蜜水驱走水蛭;水银溶铅、螃蟹汁化漆。等等。金庸这么写还是为了文字的奇幻性,读来引人入胜,但真正的疗效存疑。

    这一回还写到了为数众多的医书,晋代的《灸甲乙经》《王叔和脉经》,唐代的《千金方》《王焘外台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元代的《十四经发挥》《西方子明堂炙经》《此事难知》,可见胡青牛确实是博览群书。但是,《针灸大成》这本书是明代杨继洲的作品,元代人是看不到明代医书的。

    《天龙八部》也描写了丰富的经脉知识,关于“六脉神剑”,小说中描述“六脉神剑,并非真剑,乃是以一阳指的指力化作剑气,有质无形,可称无形气剑。所谓六脉,即手之六脉,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太阳小肠经、阳明胃经、少阳三焦经”。

    太阴肺经等六脉,隶属于经脉学说中的“十二正经”,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金庸只写了手部的阴阳六经,没有把足部的阴阳六经写上,如果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也被段誉打通的话,那么大理段公子可真是乖乖不得了,临敌之际,脱下鞋袜也能发出六脉神剑,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金庸小说中还写到了使毒术,云南五毒教的蓝凤凰擅长。

    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学科,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学科,是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显然,毒理学和中医学是分开的,但关系非常密切,正如蝶谷医仙胡青牛的妻子是使毒高手王难姑一样,两人虽然整日吵吵闹闹,但也恩爱异常,谁也离不开谁。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程灵素的师父一嗔大师,其人外号“毒手药王”,显然使毒和医疗的本领一样出色。

    中医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今日有人反中医,认为这是伪科学,我只能表示遗憾,套用一句感冒药广告,“中西医结合,疗效好”。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