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17日 星期五
让创新成为生产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吕 薇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本质就是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多年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问题。因此,要使创新成果成为现实生产力,在实践中要紧紧抓住三个环节不放松。

    一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效分工协作的创新体系。创新不是为了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应强调市场适应性。集装箱的发明就是典型的例证。其发明者是在港口等待装船时产生了把散货放进大箱子的想法。这个念头形成了20世纪最重要的创新之一,彻底改变了传统运输方式,推动了全球贸易市场的发展。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首先必须真正成为市场运营和竞争的主体,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创新投入的方向。但是,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并不等于创新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要在企业内部完成,在科学研究、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应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

    二是打通从创意到产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总体看,创新链条包括创意、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应用和开拓市场的全过程。各环节的市场化程度和风险不同,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也不相同。目前,创新链条的中端,即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阶段,是薄弱环节。打通创新链的中间环节,要多管齐下。一方面加强政府科技经费管理的统筹协调,实行需求目标导向、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一体化的管理。另一方面发挥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大学和科研机构充分参与的成果转化平台。同时,要引导风险投资投向新技术产业化初期的创业企业。

    三是培育有利于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生态环境。政府要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制度环境。一是建立公开透明、长期稳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技术创新投入。制定激励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形成各类技术路线和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创新者的积极性。二是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适应创新链条各环节的融资需要。三是加强鼓励创新的需求政策,使企业成为收获创新成果的主体。四是改进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用人单位和市场评价创新人才的机制,落实股权激励机制,培育敢于探索、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