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年4月29日和5月4日,科技部人才中心联合中国化学会、中关村管委会分别举办了两场青年科技创新和创业人才系列座谈活动,数十名国内科技专家、青年学生和优秀青年企业家参加了座谈。与会者围绕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政策支持措施、科研环境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报刊载部分与会者的发言摘要。
科技部人才中心主任 李普
对于五四精神的理解有很多,创新精神是其标志之一。改革、创新,对我们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人而言,尤为重要。
当前,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想方设法争夺人才。我们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我们迎来了人才成长、发挥作用最好的一个时期。具体来说,一是国家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性部署。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科技人才居三类人才之首,同时,国家还部署了12项重大人才工程,其中七个涉及科技人员队伍培养。二是当前正处在政策系统创新和完善时期。未来两三年,我们要出台一系列政策,为科研人员的工作更加有效、成果更加丰硕提供保障。三是社会各领域特别是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明确。无论什么岗位,在对人才的使用、需求、引进方面,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且数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科技部将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委托计划任务,提供科研条件、资源平台等手段加强人才的使用、培养工作。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正局级) 马胜杰
“五四运动”是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爱国运动,弘扬了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从“五四运动”一路走来,当代青年对“五四精神”薪火相传,转化成为推动创新创业的强大动力。中关村青年创业人才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心系祖国人民、引领时代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生动实践中体现人生价值;要把握发展特征,立足于首都和中关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培育和壮大创业经济实体;要大胆推动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努力做科技创新创业的“领跑者”;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付出、甘于奉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的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持续构建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努力为广大青年创业人才提供发展空间和事业平台,支持各界有为青年在这片热土上建功立业、大展宏图。
中国高新区协会理事长 张景安
我们现在的创新需要更开放。创新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长跑,多数失败,少数成功,每位创业者都要有接受失败的准备。国家提出创新强国,前提是国家是一个大团队,不是个体。时代不同了,单枪匹马是不行的,创新强国需要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来实现。在有团队凝聚力的同时,还需要具备包容的能力。以前是企业围着政府转,现在是政府围着企业转。为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是营造良好创业生态环境的开端,需要靠政府改革和企业共同推动。目前关键在于厘清哪些是政府该干的事,哪些是企业该干的事。我们需要面对创新,又要迎合创新。在创新创业国际化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科技部人才中心副主任 高昌林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创业环境也正在改善,但是创业服务体系还没有系统化。国外的非盈利组织在创业服务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我们国家目前这些服务主要还是靠政府支持中介组织来做。如果有好的服务,好的市场环境,我认为年轻人可以进行创业,不一定非得由企业高管出来创业。
对比学生创业和教授创业之间的区别,大量案例研究的结果显示,学生创业并不一定比教授创业差。因为年轻人更有冲劲,更有思想,更容易把握市场的变化。把市场机会、商业机会、技术机会结合起来,就是很好的创新。
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 周国林
我谈三点体会。第一,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创业者,都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这一点三十多年来也没有彻底解决,我们现在正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更要加大力度。第二,尝试学习美国的做法。美国有一本书叫《疯狂的创新大本营》,就是美国的研究项目计划,我看了深受启发,咱们都可以学习。第三,创业者和管理者,都要不断改进自己、否定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做好企业、才能不断前进。在《管理百年》一书中,有统计数据表明,欧洲和日本的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12.54年,五百强企业是40—50岁,真正的百年企业不多,而咱们的同仁堂,中国最早的驰名企业之一,从康熙8年到现在345周年,他是怎么做到的?首先,企业本身对周围的环境很敏感。其次,企业有很好的凝聚力,员工对企业有非常高的认同度。三是企业非常具有包容性。最后,在财务上很保守。这是四点成功法则。创建一个企业很难,守业更难。作为企业的创业者,要随时更新观念。
中国化学学会秘书长 杨振忠
青年就应该有青年的特点,敢想敢干,务实求真。青年实际上也是成长继续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我们也希望在现有的条件下,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目前的中国科技发展已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我们中国的科学事业该朝一个怎样的方向发展,尤其对今天的青年科学家、科研工作者来说,我们在这个时期该怎么做,需要深刻反思。同时我们中国的化学工作也应该通过青年教师、学者广泛宣传,传播科学精神,大家要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