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吴红月
医者仁心
“自1993年步入人民医院以来,这是我在这里工作生活的第20个年头。人民医院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很幸运,能在这里把自己的青春全部献给我所热爱的医学事业,没有迷茫、没有空虚,取而代之的是充实和快乐。我是一名风湿科医生,风湿专业所面对的风湿性疾病有太多的未知之迷,在自由的学术环境里,我得以逐渐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要说我这些年来最大的体会,那就是‘在失败中成长’”。这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穆荣充满深情的演讲。2013年11月27日下午,在“第五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新星(科研)评选决赛”中,有10位40岁以下的临床科研“学术新星”作为候选人走上讲台,向在场的200多位同事陈述自己的科研创新成果,并进行专业答辩,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鼓励奖5名。
“学术新星”辈出
据了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新星(科研)评选活动”已经举办了五届,“这是医院科研发展的造血计划之一,我们的目的是展示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弘扬北京大学优秀的学术传统,鼓励青年科研人员在学术和科研领域勇于进取,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营造医院良好的氛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时表示,事实证明,评选活动的效果凸显,往年的“学术新星”目前均已成为医院的学术骨干,代表了医院临床医疗技术创新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评选也成为未来科技发展能力的一个标志。
借助平台优势
深入解决临床问题
在十位选手的演讲中有一大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这个优秀的临床平台所给予的尊重和珍惜。
白玉婧是医学博士,2011年毕业后来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做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眼科疾病实验及临床研究。在探寻科研方向的道路上,她坦言,只有发挥自身及平台优势,致力于具有临床意义的科学研究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在工作的两年多时间中,白玉婧借助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眼科研究所的优秀科研平台,发挥自身专长,形成了主要以眼底新生血管发病机制研究及抑制眼底新生血管药物临床转化为主的研究方向。为此,她2013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及院内研究与发展基金各1项。目前共发表中英文文章32篇,第一作者文章16篇,其中SCI文章14篇,SCI论文总影响因子38.2、最高影响因子5.328。
胡凡磊今年刚刚30岁,2011年8月进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研究所,从事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以及干预策略的研究,曾获得“第十五届亚太风湿病大会(APLAR)”最佳论文奖等。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他最大的感悟是自己在一个优秀的科研平台上,与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合作。他说,“天道酬勤,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青年学子担纲
国家重大课题研究
陈宏斌,实习研究员,北京药理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承担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1项院内基金。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4篇,以并列第一作者发表SCI文章4篇,总影响因子33分;以第一作者发表中文文章6篇。
张培训,创伤骨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四肢骨折、神经损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承担2007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新教师基金”1项,2008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A类)”,承担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1项,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承担2011、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2012年所在创伤骨科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2009年入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学术之星”、2010年入选“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青年学者奖励计划”。
此外,还有病理科主治医师、全科病理医生,主要从事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及肿瘤标志物研究的刘芳芳;妇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卵巢癌临床及基础研究的李艺;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肝脏疾病及传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工作的杨瑞锋;妇产科副研究员,以妇科恶性肿瘤发病机制及治疗为研究方向的赵丽君;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治医师,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症诊疗基础研究的赵晓甦等,他们都在自己的创新开发中担当重任,而这样的压力也成为促进个人才智发挥的动力。
近些年,科研创新正在成为我国大中型医院日益关注的内容,临床的水平高低由科研的实力来证明,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每年对于国内医院实力所进行的综合排行榜更多是以科研创新的投入和研发成果为标志,也成为太多医院所追寻的发展方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学术新星”的评选也充分体现了鼓励科学研究创新的宗旨。王杉院长表示,医院有一系列支撑中青年医生发展的基金,那些获得奖励的科研精英,将被纳入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根据需求推荐参与各种科研技能的培训,并有机会到国外的大型医疗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