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3日 星期五
全面摸清地理国情“家底”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徐德明谈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 第二看台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全国性地理国情普查目前已全面展开,计划用三年时间摸清我国地理国情“家底”。

    什么是地理国情?这次普查有何重大意义?普查的成果将发挥什么作用?记者20日就相关问题专访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徐德明。

    问:什么是地理国情?

    答:地理国情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我国此前从未开展过全国性地理国情普查,当前开展这项工作有何必要性?

    答:由于受经济条件和技术手段等制约,过去我国一直未能对基本地理国情进行全面、系统的普查,造成地理国情信息掌握不全面、不及时、不准确,对政府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造成影响。

    我们必须把“家底”摸清楚,准确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布局、科学发展,才能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问:首次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这次地理国情普查,一是要查清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类别、位置、范围和面积等;二是要查清交通网络、城乡建设、重大设施等人文地理要素的情况;三是要合理划分地理国情统计分析的基本地理单元,对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空间化、综合性统计分析评价;四是要建成覆盖全国的地理国情本底数据库。

    问:这次地理国情普查在时间上如何安排?将如何组织实施?

    答:普查从2013年开始,为期3年,分三个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前期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订,开展试点试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等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问: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面临哪些困难?

    答: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作业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非常大。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植被、气候差异极大,普查要翻山越岭,甚至去一些危险的地方,工作非常繁重艰辛。

    为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已经拟定了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国产资源三号卫星、航空摄影、无人飞机航摄系统和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车等手段,根据各地不同特点,整合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普查信息。

    另外,地理国情普查没有现成的、完善的技术体系,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普查工作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大胆探索,不断优化流程、沉淀技术、培养技术队伍。

    问:地理国情数据将直接影响国家重大决策,如何确保数据的完整、真实、可靠?

    答:我们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去研究普查,运用先进装备和手段来实施普查,保证普查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对篡改、瞒报、伪报普查数据和干扰普查工作的行为,要依据国家有关法律严肃处理,确保普查数据的严肃性和真实性。

    问: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答:我们将坚持边普查、边应用的原则,充分利用普查获取的最新数据,为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保障,为经济、农业、人口、国土、水利等方面的普查调查工作提供支持,为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灾害等问题、处理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服务。

    我们还将加强对成果的深度开发,完成沙漠变化、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城镇扩展空间格局、沿海陆地变化等热点问题普查监测,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普查结束后,我们将形成定期常态地理国情信息监测机制,并建立健全普查信息共享机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最新成果。  (据新华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