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颖
打破砂锅
5月3日,全国首例采用人工肝和人工肺联合治疗的H7N9禽流感极度重症患者曹先生,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治愈出院。消息一经披露,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那么——
“曹先生刚被转进‘浙一’(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时情况很凶险,肺部及呼吸功能严重衰竭,当时医生们都说这个病人肯定是没救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回忆,但她觉得这个患者才38岁,应该还有可能救治。
李兰娟说:“这次转入浙一的H7N9禽流感感染者病情来势都比较凶猛,大多病患一入院就已属危重。大多患者的两肺都迅速进入‘白肺’状态,肺的交换功能变差,紧接着就是呼吸功能衰竭。”
患者体内的脏器随时面临着“罢工”风险,怎么办?“在体外放置一个人工器官。”李兰娟透露,在此次抢救H7N9禽流感患者的过程中,“人工肝”、“人工膜肺”技术功不可没。
抢救H7N9病患的一个新开端
据了解,医院及时对曹某使用“人工肝技术”结合“人工肺技术”进行救治才得以维持了患者的生命。“经过治疗,该病人的氧和指数等情况稳定,各个相关指数逐渐平稳,这预示着H7N9禽流感危重病患的抢救手段将有一个新的开端。”李兰娟如是说。
“浙一”ICU病房主任医师方强解释,“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简称:人工肝技术)的确切含义是指血浆置换和血液吸附技术,即溶解在血液中致炎物质或毒素被吸附到具有丰富表面积的固态物质上藉以从血液中清除炎症物质和毒物。
“通俗来说,‘人工肝’技术是专门用于血液排毒的。”方强说,它采用“换血”的方式把病患血浆中的毒素排掉,即是把病人含有毒素的血浆换成健康的血浆,每一次约换掉全身50%左右的血浆。
李兰娟表示,之所以将“人工肝”技术运用到H7N9禽流感病毒上,是因这些患者血液中炎症因子明显升高,“人工肝”治疗能使炎症因子下降或清除,减少或清除肝脏毒素,补充营养物质,改善肝肾功能、改善电解质紊乱,维持体内环境平衡稳定。“所以,我们试图采用一种方式把血液当中的毒害物质排出体外,从而观察病人炎症的状况。”方强表示。
但是,方强也透露,并不是所有的H7N9禽流感患者都可以采用这种技术,它仅限于一些高危、濒临死亡的病患,“目前将该技术运用到H7N9禽流感的治疗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探索,但总体来说,苗头是好的。”
设计人工肝脏困难很多
其实,在“浙一”,“人工肝”已经不是新鲜词。它用于取代“代谢工厂”肝脏,帮助人体排出毒素救治中晚期肝脏衰竭病人的生命。
早在25年前,李兰娟和她的科研团队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技术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和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而且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目前,这项崭新的技术已被国际医学界认定。
人工肝脏不像人工心脏、人工肾、人工肺、人工胰那样仅靠单一作用就能起到血泵、清除代谢产物、进行气体交换即能维持病人生命的疗效。肝脏是人体代谢系统的中心器官,肩负着全身代谢、合成、分解、解毒、激素灭活、凝血物质产生等多方面的功能,设计这样一个功能复杂的人工器官,要比其他人工脏器困难得多。
虽然目前人工肝脏的研究及开发很多,但多数停留在提供解毒功能上,人工肝脏技术和设备尚未成熟。
只有几家医疗中心开展“人工肺”技术
据介绍,正常人是通过肺将空气中的氧气“加”到自己体内的血液中,而4月12日,曹先生的肺部呈一片白,基本处于“罢工”状态。12日深夜,抢救医生果断给他用上了呼吸机、体外膜肺(心肺支持系统)以及清除肝脏毒素的人工肝系统。这相当于在患者体外设置一个“人工肺”。“人工肺”再和氧气相连,代替患者的肺进行呼吸工作。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外科副主任李洪银曾撰文,“人工肺”医学上称为体外膜肺,是通过一根引流管将静脉血引流到体外膜肺内进行氧合,再用另一根引流管将充满新鲜氧气的血液泵回体内静脉或动脉的技术。它可以暂时替代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和心脏的泵功能,改善循环灌注,延长患者的生命,为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病人提供治疗机会,为心肺功能的恢复争取时间。
据了解,1972年用硅胶膜制成首个人工肺,并用于治疗外伤后休克取得成功。但是,人工肺是一项较长时间的非生理状态体外循环支持技术,对机体的影响很大。如要面临炎症反应、出凝血平衡、血液保护、肝肾保护、脏器保护、原发病治疗,维持体液平衡及营养供给、死亡率高等一系列难题,所以目前国内外只有几个大的医疗中心可以开展此项技术。
这次“浙一”救治的H7N9禽流感患者及时使用了体外膜肺技术,使病人的氧饱和度显著提高,解决了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带来的呼吸衰竭等致命症状,从而帮助维持和恢复肺功能。
“他的好转,意味着重症H7N9禽流感也不可怕,只要大胆创新、综合救治,患者是有望治愈的。”对未来,李兰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