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3月21日 星期四
建质量标准 确立全球中药发展新坐标
——专访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果德安教授
本报记者 吴红月
图为2013年3月7日,果德安教授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JosedhBetz博士(左),该奖的第一位获得者,Mark Bluenenthae博士(右)、美国植物药委员会现任主席,在颁奖典礼现场。

    创新启示录

    北京的初春,三月里的风依然带着寒冷的味道,乍暖还寒。伴随着2013年两会新一届领导人的诞生,在人们的内心中涌动着对于国家未来的憧憬和期许,而在这众多的展望中,中医药行业却是利好消息频传。3月7日,美国植物药委员会(American Botanical Council)在美国加州Anaheim市隆重举行一年一度的庆典活动及颁奖典礼,给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果德安教授授予美国植物药委员会2012年度Norman R. Farnworth卓越研究奖,表彰他在中药化学、分析和药理学研究领域做出的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以及为此研究所发表的大量论文。

    对于果德安教授来说,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站在领奖台上了。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由他领衔的 “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荣获了201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同样的研究项目,几乎同一时间,也都是首次,获得国内外专业领域和科技创新的大奖,这难道是一种巧合吗?

    中药质量标准获得国内外认同

    “应该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我们已经为此做了将近30年的研究工作”。3月15日,科技日报记者在第一时间独家专访了这位成就斐然的科学家,面对接连而来的荣誉,果德安教授表现得谦和且低调。

    果德安,1990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1993—1996年在美国德州理工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回国,目前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主持各种中药现代化的项目研究。

    “从一开始我的研究目标就是中药的质量标准。自1996年回国之后,我就参与了国家针对中医药质量体系研究的课题,组建了一支60多人的研发团队,通过多年的摸索和积累,逐步为中药建立了一个整体的标准体系和研究方法。”果德安教授说,“国内中药产业化面临的瓶颈以及走向国际市场面对的困境是同样的,就是缺乏科学系统的标准体系。”

    据果德安教授介绍,“中药复杂体系活性成分系统分析方法及其在质量标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属于中药化学、中药药物代谢和中药药理学研究领域。通过应用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药理学及现代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技术和方法,创新性构建了中药复杂体系“化学分析—体内代谢—生物机制”的系统分析方法学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药现代质量控制标准模式。其中,项目完成的8个中药标准收载入2010年版《中国药典》,中药丹参药材和粉末2个标准被《美国药典》采纳,并被美国药典会认定为今后中药标准收入美国药典的典范和模板。

    如今,对于中药标准的研究和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国际植物药研究领域的核心和重点。果德安教授的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迄今为止,他所发表SCI论文将近290余篇,被SCI引用达3731次,Hirsh指数达32。他还是第一位参与制定美国药典中药标准的中国学者。

    2012年11月,他获得了美国第11届国际植物药科学大会首届杰出贡献奖,这个奖项每年全球获奖仅一人。2013年初,他又获得的Norman R. Farnworth卓越研究奖。据介绍,这个奖是美国植物药委员会设立的最高荣誉,创立于2006年。遴选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遴选一位在植物药或传统药物研究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专家学者授予该奖,至今已有8位科学家获得该项奖励,包括4位美国科学家和3位欧洲科学家,果德安教授是获得该奖的唯一亚洲和华人学者。

    丸散膏丹 神仙“能”辩

    中药历来就有“丸散膏丹,神仙难辨”之说,其原因就在于缺乏一个科学体系和数据作为支撑,以明确中药疗效的稳定性。“在国际会议上我经常和国外的专家学者摆擂台,探讨中药应用中的优劣。我发现,你谈历史文化、谈治疗例证都不足以说服别人认同,关键的路径还是对有效、安全、质量可控等赋予科学的内涵。在这些方面,我们仍然还有很大差距。”在与国际的交流、碰撞和对比中,果德安教授对于中药现代化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体会深刻。

    中药现代化到底缺什么?如何做到让神仙“能”辩?中药是有效还是没效果,成千上万种药使用时的证据从何而来?双盲、多中心、临床评价的数据都在哪里?“中医药是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经验科学,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诠释中医药理论的科学内涵。”果德安教授说,“我们研究最终目的就是建立科学的中药质量标准,将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融入到传统的经验科学中,促进中药的创新发展以及产业升级。”

    果德安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药质量标准的系统研究工作,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指纹图谱技术等多手段控制中药复杂体系质量的模式,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观和多靶点作用。现在,果德安教授的研究正在从平推走向深入。比如,对中药丹参的研究上,其研究团队正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到药效产生作用的各个方面,以掌握丹参用药中更多的科学内涵,至今已发表SCI论文40余篇。

    中药做强自己是核心

    2012年12月31日,美国FDA批准了当年最后一个药品文号,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个口服植物药上市文号,是一种由南美秘鲁巴豆中获得的提取物产品,用于抑制艾滋病治疗中出现的腹泻症状。果德安教授认为,这一变化具有象征意义,表明了未来全球用药将加大使用中药(植物药)的导向。

    中药材所含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其药效不是来自任何单一的活性成分,缺乏能得到国际公认的质控方法体系,是中药难以进入国际主流医药市场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对中药进行现代质量控制,才能更好的保证中药的质量,实现中药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果德安教授说,“要推进中药国际化与现代化,中药质量标准模式建立及新方法研究已成为首要任务。中药做强自己是核心。”为此,他每年举办两个国际会议以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一个是《中药分析国际研讨会》,还有一个是《上海中药与天然药物国际大会》,邀请世界各地的中药(植物药)研究的著名专家,来共同对话中药的现代研究问题和发展前景。

    中药历史悠久,要创新就要去粗取精,就要用科学数据来说话。果德安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的自我评价,“我们的研究工作要能够‘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在中药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并得到国际公认,‘立地’则是要建立科学可行的中药质量标准,使之获得广泛应用。从单方到复方,从种植到提炼、从加工生产到产品上市,都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保证中药安全有效。”

    对于中药质量标准的科学研究是一项慢工细活,要耐心去做,要通过艰难的积累,才能有所收获。果德安教授面对着中药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国际化推进都充满着热情、激情和创造力,他说,“我的压力是自己给的。我为此痛并快乐着!”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