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高铁②
据联合国统计,2008年,世界人口的一半以上已经居住在城市中。到2030年,世界90%的人口增长将出现在城市。而在同一时间,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将增加19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降低运输成本,缩短运到时限,是促进国际产业大分工、大转移的重要条件
相比公路、航空业等运输方式,铁路自身所具有的节能、环保、快捷、安全的比较优势开始凸显。据铁盟对欧洲17国各种运输方式外部成本评估结果显示,2000年运输外部成本总额高达6503亿欧元,其中公路占83.7%、民航占14%、铁路仅占1.9%。
在这种态势下,高速铁路将因其安全经济、环境友好、扩大城市通勤范围、快速连接各大城市等优点而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爆发式的增长。可以说,发展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一种浪潮。按照预计,仅到2014年,世界高速列车运营里程将达到现在的3倍。
众所周知,铁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产物,也是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铁路的发展共经历了三次技术革命,即19世纪初的蒸汽机车时代、19世纪70年代后的电力机车时代,至20世纪50年代,以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速铁路时代。
第一个时代,由于铁路在英国率先得到发展,推动英国走在世界工业化进程的最前沿,成为当时欧洲工业文明的先进代表;第二个时代,铁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世界钢铁、建材以及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为人类社会从工业化初期迈入重化工工业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个时代则是当今世界方兴未艾的高速铁路时代。高速铁路融合了交流传动技术、复合制动技术、高速转向架技术、高强轻型材料与结构技术、减阻降噪技术、密封技术、现代控制与诊断技术等一系列当代最新科技成果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于1964年成功运营,从此拉开了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帷幕。
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整个世界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由此带来了国际产业大分工,对铁路等交通运输方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把产业发展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高技术、信息化和服务领域。他们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资源消耗较高的劳动密集产业的同时,开始转移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方向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产业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
我国东西南北跨度大,发展不均衡,能源严重紧缺
我国是一个大陆型国家,东西跨度5400公里,南北相距5200公里,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与工业化布局不对称;能源严重紧缺,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重要能源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1%、42%、45%。
2011年8月2日,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达55.2%,已超过美国。石油消费增速超过GDP增速,能源消费增速过快,给能源生产和节能减排都带来巨大压力。而高铁在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高铁每人百公里耗电低于其他交通方式,而且高铁都是电气化铁路,不依赖石油资源,对维护我国能源安全十分有利。在环境保护方面,高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各种交通方式中是最低的,高速列车不仅消除了有害气体排放,而且采用真空密闭式集便器,对沿线几乎没有污染,对保护环境非常有利。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运输市场需求持续大幅度增长,铁路发展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
资料统计,到2005年, 全国铁路货运满足率几年来一直在35%左右。更直观的是,铁路客运能力严重不足,全国铁路每天提供242多万个席位,至2006年,全年近1/3的时间,旅客日均发送量在370万人以上,缺口达130万,春运等假期更是一票难求。
总之,能源紧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地理以及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都迫切需要建设一个运能充足、功能完善、点线协调的发达完善的快速铁路网。
到2012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到10000公里,在建里程1.7万公里,无论是路网规模还是速度等级,都将居世界第一
经过40多年发展,世界上已有高速铁路营业里程6763公里,分布于日本、法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家还有在建和规划的一批高速铁路项目。值得自豪的是, 通过近十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高速铁路从无到有,并迅速赶上世界高铁发展的步伐。到2012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将达到10000公里,在建里程1.7万公里,无论是路网规模还是速度等级,都将居世界第一。据《Railway Gazette》今年4月号发布的“世界铁路运行速度调查”显示:“中国率先突破300公里时速大关”。
跻身世界铁路发展新浪潮,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铁路路网规模和技术,为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占据未来世界工业发展进程中的一席之地,便成为当代中国铁路的必然选择。
明白以上道理,就大致能清楚地知晓我国何以要加紧建设高速铁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