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国南极中山站的“日出”。魏力 摄 |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6月21日是夏至,对北半球来说这是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也是南极洲庆祝结束漫长极夜的仲冬节,南北半球的人们都非常重视这个与阳光有关的日子。
人类都渴望太阳的能量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人类有很多计时方法,而长达几千年之久的日晷计时法是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中国古人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将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影子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所以,夏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
作为农业大国,夏至是中国历朝历代祭祀的重要日子。祭地之礼源自上古之自然崇拜。古人认为:冬至,阳气始生;夏至,阴气始生。天为阳,所以冬至祀天于南郊;地为阴,所以夏至祭地于北郊。明清两朝皇帝在天坛祭天、在地坛祭地,祈求土产富饶、五谷丰登。
人们设法标记阳光、一起庆祝阳光,是因为光对我们太重要了,它不仅是万物生长的能量来源,也是人类心理能量的来源,代表希望、温暖和美好。
6月21日,也是南极洲的一个重大节日——仲冬节。夏至之后,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短;而在南半球,南极的黑夜与日递减,曙光不日来临。因此,仲冬节成为南极考察队员的共同节日。这一天,各国考察队员约定俗成地在举行各种欢庆活动,迎接即将到来的光明。时至仲冬节,队员们已经将近一个月没有见到太阳了,再过20多天,太阳才会慢慢从地平线露头。仲冬节是新的希望和开始,在这里的每个人心中都会再次受到激励和鼓舞。
与南极的仲冬节非常类似,北极圈里有一个迎接阳光的“太阳节”。
我国首部北极科学考察纪录片《光语者》记录了生活在极夜里的人们渴望光明的故事。我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位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这里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北定居点。每年10月到次年3月,这里处于完全的极夜,非常有利于光学的连续观测,但生活在黑暗中的人类很煎熬。因此,当3月8日,长达4个月的黑暗被曙光冲破,这里的人们欣喜若狂,举办盛大的嘉年华活动庆祝“太阳节”,迎接光明重返大地。
我国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刘杨为了科学考察,曾经独自守在黄河站度过了黑暗的120天。他说,只有经历漫漫长夜的人才能体会到对阳光的渴望。
无论是夏至、冬至、太阳节还是仲冬节,都代表了人类对来自太阳的能量的不可或缺的需要和热爱。
不同环境孕育出不同的生命
在漫长的生命进化中,不同环境孕育出不同的生命,不同生命适应着不同的环境。
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中国人喜欢夏至之后迎来的蓬勃生命,赞美万物的蓬勃生长。
同样是夏至,在地球最南端的南极,生命也有独特的生存本领。例如,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南极磷虾,是如何度过寒冷、黑暗而漫长的极夜的?科学家发现,当浮游植物缺少阳光而停止生长,南极磷虾就会转向捕食中小型浮游动物。储藏在海冰中的微生物——南极冰藻,也是南极磷虾在冬天的天然“粮仓”。实验室培养结果还发现,在没有饵料的情况下,南极磷虾能存活200天左右;在食物极其匮乏时,南极磷虾会逐渐变小,靠消耗体内的脂肪来维持生命。
顽强的地球生命吸引着我们去探寻其生存的原理和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然的规律就是刚毅劲健、容载万物、奋发图强、生生不息。
光照影响生命成长和身心健康
很多生物都能够根据光线来调节自己的生命作息,但人造光的出现使得生命作息变得紊乱。日照时间的长短对植物开花、结果,以及动物筑巢、繁殖等有显著影响。
人们的心理健康也受到光照的影响,会随着阳光的减少而出现季节性抑郁。心理学家发现,如果我们可以多待在阳光下而不是人照光下,就能很好地改变睡眠和情绪。明亮的晨光有助于治疗季节性和其他形式的抑郁症。
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诗人、作家弗朗西斯·梅斯,为了释放婚姻受挫和都市工作的压力,来到意大利古镇托斯卡纳,享受着灿烂阳光下的美景和辛勤劳作。她写下了记录这段生活的《托斯卡纳艳阳下》,成为席卷全球的超级畅销书,并引领了一场跨世纪的“慢生活”时尚潮流。
人是自然的产物,我们随着太阳来调节生命活动。希望随着夏至——一年中光照时间最长一天的到来,我们能走出钢筋丛林,重新回到自然的怀抱中,多去感受天地、阳光之美。
(作者系教育科普作家、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