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01日 星期五
余松烈:一生执着小麦高产
□ 陈冠文
余松烈(1921—2016),浙江省慈溪人,山东农业大学教授、作物栽培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一生从事小麦高产理论与技术的研究、推广工作,先后两次刷新全国冬小麦高产纪录。

    讲述科学家故事

    弘扬科学家精神

    余松烈虽然是大学教授,但他一生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结合,为我国小麦持续增产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创下北方冬小麦高产纪录

    1966年,为了解决当时我国粮食短缺问题,余松烈主动要求到山东肥城农村蹲点,和农民一起搞小麦高产栽培试验,探索提高小麦产量的理论和技术。在带领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期间,他到省内各个小麦高产地区考察、调研,初步探索和总结了小麦高产栽培的理论和技术。

    20世纪70年代初,余松烈带领学生到山东滕县(现为滕州)龙阳链镇沙土村实习,结合生产进行小麦高产攻关,提出小麦高产必须走精播的思路。

    1974年,53岁的余松烈又主动要求到滕县农村锻炼,开展小麦精播高产栽培试验。在黄庄村的2亩试验地里,他按每亩1.5公斤的播种量,按一定株距将麦种一粒一粒地播下去;麦收时,这块地亩产达到638公斤,创下北方冬小麦高产纪录。同时采用精播技术的有11个村,小麦亩产都超过了500公斤。

    在这些试验和大面积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余松烈总结出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为我国北方小麦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技术。

    改革开放后,余松烈先后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等职务。在此期间,他的科技服务范围扩大到山东全省和我国北方的冬小麦产区。他以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北方小麦的持续增产。

    田间推广技术,听众达10万人次

    为了给广大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人才,1974年至1978年,余松烈和滕县的干部群众一起创办了“五七”农大。

    在“五七”农大的小麦培训班上,余松烈一一解答了当地小麦生产上存在的问题、新发现的苗头和大家的疑问。3年中,他带领学员共进行了几十项试验,形成了15项科研成果。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为藤县广大农村培养了一批有理论、重实践、一心扎根农村的农技人员。

    1997年以后,古稀之年的余松烈应邀到河北、河南、江苏、山西等省作报告,宣传和推广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十年间,他在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听众达10万余人次,“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014年,高龄多病的余松烈住在疗养院,生活不能自理:饮食靠鼻饲,行动靠轮椅。但当有同事和学生来看望他时,他就忘记了自己是个高龄病人,兴奋地与来人谈论高产创建的事情,甚至兴奋得晚上都睡不着觉。

    直到2016年,余松烈去世,他才真正离开了自己热爱的麦田。余松烈的一生,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弘扬的科学家精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