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民间
人们尽情享受丰收喜悦时,赤豆也到了成熟时节。
赤豆,又叫赤小豆、红小豆或简称“红豆”。唐代王维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赤豆并非只生南国,全国各地都有栽培。赤豆营养丰富,还兼具药用,《神农本草经》称其“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及肌胀满”。《本草纲目》对其功效也有描述:“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满,通气,健脾胃,令人美食……”
一则出自《本草纲目》的故事:宋仁宗赵祯一日起床时觉得两腮隐隐作痛,发现有些肿胀,遂唤来御医。御医诊断此症名为痄腮(腮腺炎),认为以普济消毒饮内服,如意金黄散外敷,可治愈。不料三天后,赵祯病情恶化,恶寒发热、倦怠呕吐、两腮肿痛坚硬。御医们束手无策,赵祯急下诏张榜求天下名医。京城有个姓傅的郎中,揭下皇榜后自告奋勇入宫,取出赤豆若干,研成细末,以水调成糊状,美其名曰:万应鲜凝膏,给皇帝连敷三天,治好了痄腮。
赤豆在五谷中谓之菽,起源于我国的古老作物。《齐民要术》详载其栽培方法和利用技术。赤豆是一年生直立或缠绕草本植物,适合在春季种植,到秋天开花。赤豆开花时,自下而上,次第开放,绽放出一串串嫩黄的花串,形态各异,争奇斗妍,犹如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轻风吹拂下,盛开的花儿挨挨挤挤,仿佛闺中密友在窃窃私语,深情诉说着温柔而甜蜜的回忆。
赤豆饱满成熟时,结出的果实就像豇豆一样,裹在细细长长的豆荚中,外皮为青黄色。辛劳的人们便在广阔的田野里奔忙起来,腰里系着袋子,俯下身子,一手抓住赤豆藤蔓,一手捏住赤豆根部,轻轻一拧就收入手中,放到袋子里。
摘下的赤豆,洗净放上蒸架,蒸煮20分钟,其浓郁香气扑鼻而来。出锅时,一盆热气腾腾的赤豆令人垂涎欲滴。撕开豆荚,一颗颗饱满呈粉红的豆子,总让人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感觉那是比吃糖还甜蜜的时刻。当然,还可以将赤豆外壳去掉,与大米放入锅中一起煮,蒸煮时散发出特别的香味,煮熟后白里透红的赤豆米饭,早已把胃口吊得高高的了。
大约一周后,青赤豆迅速老去。待赤豆植株干枯发黄,人们就会将其连根拔起,拉到晒场。晒干后,用棒子轻轻敲击,赤豆就弹射出来了。成熟的赤豆,深红色,表面泛着光泽,呈短圆柱形,两端钝圆,中间一条纤细的白线嵌入其中,好像是笑得咧开的小嘴,它也在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赤豆既美味又好看,深得食客们青睐。赤豆富含皂角甙、膳食纤维以及叶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吃起来口感粉糯,用其熬粥、熬汤、做糕点面食等。赤豆亲和力强,可与薏仁、百合、绿豆、陈皮、山楂、燕麦等多种食材随意搭配,一起焖煮,色香味俱佳。赤豆经过加工后,还可以做成豆沙包或汤圆……
赤豆,经历恒久的沉淀,凝聚了每一粒种子的芬芳与传承,依然温暖着人们的生活和情感,穿越千年,入口留香。
本版投稿邮箱 7691315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