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0日 星期五
瞎掰:却是“鲁班折叠凳枕”
□ 文/图 赵文新

    胡同京味儿

    “一块板,分三片,又有腿来又有面。能当枕头能当凳,还可拿它做把玩。”北京延庆东五里村手艺精湛的木匠段金友说着谜语,并用实物揭开谜底——瞎掰,也叫“鲁班凳”“鲁班枕”,民间则称之为“鲁班折叠凳枕”。

    如果不是我亲眼见到老物件,即使脑洞大开,也猜不出“枕头”和“凳子”通用的东西是什么样。段木匠指着“瞎掰”介绍,它是我们木匠祖师爷鲁班发明的,距今已有2600多年。有关鲁班发明“鲁班凳”的说法很多,因为他经常做木匠活,累了的时候就需要坐下来歇一会儿,困了的时候就想躺着眯瞪一会儿,所以就需要凳子和枕头。于是琢磨将凳子和枕头合二为一,捣腾出了“瞎掰”。

    瞎掰打开可坐,因中间凹下,也可当枕头,一物多用。合上是一块长木条,没有一钉、一楔地固着,也没有胶、垫等粘连。它是榫卯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榫卯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书面语即“以缺补缺的方法”。

    当我问道,它为何叫“瞎掰”呢?段木匠举起双手,十指交叉、咬合,然后展开,又合成一大拳头,笑问我:“看明白了吗,瞎掰就是因为人手折掰而得名的。”我恍然大悟。为了更美观,凳子面上再雕刻寓意吉祥的图案,就成为一件手工艺品了,同时还能把玩。

    目睹制作精巧的手工艺品,我请段木匠结合他做的瞎掰,讲解制作过程。“正如万丈高楼平地起,盖房是这样,做木工活儿也是这样。”段木匠说,选好木料是关键,选择纹理美观、质地较硬,适合雕刻的木材,像紫光檀、黄花梨、鸡翅木、红酸枝等优质木最好。“我用的是京郊最常见的老榆木,木质比较坚硬,但要避开树疤、虫眼,忌讳用钻天杨、水曲柳等软木。”先把木材锯成一个40厘米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的长方木条。刨光,量好尺寸,平均分成3份,精确到毫米。有了原始木料,在上面画线是做好的关键第一步。哪部分做榫,哪部分做卯,必须胸有成竹。按照画好的线,用手锯开面,动作要稳,用力要匀,走线要准,才能不偏不倚。木条里面用钻、凿子,一丝丝地抠榫眼,再刨平、磨光。这样精雕细琢,保证木头不断,使得每一个木片灵活地交叉在一起,四五十个零部件丝丝入扣。经过锯、刨、磨、钻、凿、锉、抠、抛光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榫卯活计,最考验精准度,任何一处差了一厘一毫,整个工艺就会功亏一篑,所以制作过程中要求严丝合缝。别看它个头不大,按工序做完,也需要两三天时间。

    制作瞎掰是师徒相传。段木匠感慨,他师从本村姓吴的师傅,做瞎掰相当于学徒3年考核的最后一关。做好了,顺利出师;做不好,用师傅的话说,叫榆木疙瘩脑袋不开窍。后来,他也带徒弟,终因费心费力而没有传承下去。当听说山西有人传承“鲁班凳”,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负担,采取传统工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的方式,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申请了非遗……段木匠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作为传统手工艺品,“瞎掰”蕴含着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彰显了工匠们的智慧和求实精神,是民间手工艺重要的文化遗产。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