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这首流行于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的民谣,充分反映了老百姓对茂腔的喜爱程度!一旦茂腔唱起来,大姑娘、小媳妇的“魂”就被勾走了,不顾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在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扔下就去听戏了……
茂腔的前身是“肘鼓子戏”,又称“周姑调”“周姑子戏”“九姑子”“肘姑子戏”等,传说系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资料则显示,茂腔是流行于山东地区“肘鼓子戏”声腔的一支,距今有近300年历史,广泛流传于山东青岛、潍坊、日照等地区,有“胶东之花”的美誉。2006年,茂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五莲茂腔,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小调。明代末,敲狗皮鼓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传入五莲,与本地花鼓秧歌相结合,演变为“本肘鼓”,以方言为曲调,以肘鼓、手锣作伴奏。清乾隆年间,“本肘鼓”已广泛流传于五莲民间。后“本肘鼓”吸收了柳琴戏的伴奏及腔韵,配以扬琴或月琴、二胡等乐器,唱腔末句的尾音,用高八度行腔,俗称“打冒”。
也就是说,五莲茂腔是由敲着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与花鼓秧歌相结合,从而演变为“肘鼓子戏”。因为它当时尚未作为舞台戏出现,只是人们随时随处地坐唱,所以又被群众称之为“盘凳子戏”。后来,“肘鼓子戏”加二胡、柳琴或月琴伴奏后,唱腔末句的尾音吸收了柳琴戏尾音“呀呼咿”的韵味,溜成了“嗯嘿”,从而演变成了“冒肘鼓”。“冒肘鼓”时期,京剧、梆子(笛梆)开始传入,当地习惯在演出京剧或梆子之前,加演一折“冒肘鼓”,故而,就有了“大戏前边先演段小戏”之说。
当“肘鼓子戏”被人们搬上舞台,并加上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伴奏和板鼓等打击乐,这就演变成了后来的茂腔。由于“肘鼓子戏”多系反映男女爱情、伦理道德等生活片段的小戏,其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因此深受群众喜爱,特别是受到农村妇女的青睐。
由于五莲县是茂腔的主要流传区域之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群众基础深厚,所以,茂腔在五莲县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就是深入人心的五莲茂腔。特别是1956年五莲县茂腔剧团成立后,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整理、挖掘和创新,传承中融合吕剧等姊妹剧中的优秀剧目50多个。随着时代的进步,五莲茂腔除了保留传统古装戏外,还与时俱进地创作并演出了当代戏,在表演艺术上也吸收了京剧“把子”(武打)和话剧表演特色等,从而使之更具时代性,也更接地气。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对“非遗”文化的高度重视,五莲茂腔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2018年,由当地企业投资400多万元创建了五莲县新时代茂腔艺术团,从日照、潍坊、青岛招收30多名专职茂腔演员,致力于茂腔艺术的传承、传播和发扬光大。茂腔艺术团除了在县里演出,也走出去,到潍坊市、青岛市,乃至全国演出,并逐渐获得了名气,引起许多地方单位慕名前来请戏。
2022年2月15日,五莲茂腔大放异彩——亮相央视!五莲县新时代茂腔艺术团团长孙红菊演唱的茂腔戏曲《赵美蓉观灯》选段,闪耀在央视《2022年元宵戏曲晚会》,从而让五莲茂腔真正飞出齐鲁大地,回荡长城内外……
本版投稿邮箱 76913156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