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3月2日,江苏省无锡市举行涉疫个人数据销毁仪式,首批销毁数据10亿条。社会在保护个人隐私,作为父母,我们在家庭里也要对孩子进行隐私教育。
为什么要尊重个人隐私?
隐私是属于个人不愿意跟别人分享的内容,包括个人信息、身体、心理、财产、家庭等方面的内容。隐私权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基本权利,而家庭则是隐私保护的最基本场所。
孩子在不同年龄拥有的隐私权范围不同。身体、思想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增强,也是他们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尊重孩子的隐私、不粗暴窥探,才能帮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而自尊的人,并营造良好的亲子关系,维护家庭的和谐与稳定。爱与尊重,才能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同时,父母也要教育孩子跟其他人保持交往的边界,这样既不会被别人粗暴介入,也不会无理干涉他人。
如果不尊重隐私、时时刻刻要控制孩子,不仅亲子之间容易发生信任危机,也会让孩子无法形成独立人格、独立思想,产生严重的羞耻感、自卑感,长大以后容易盲目跟风,缺少创造力和独立判断意识。
如何提高隐私意识?
首先要让孩子认识到,拥有不愿意别人知道的个人信息,是非常正常的。家长需要破除两个错误的观念:一是孩子不应该有隐私,二是隐私是见不得人的事。
哪些属于个人隐私以及如何保护,在法律上有明文规定,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只需要跟孩子明确界限感,增强两大意识就可以,一个是物理距离意识,一个是心理距离意识。
物理距离意识,包括空间距离和身体距离。比如孩子的独立空间,大人要敲门才能进入;公共场合排队时,与他人保持一臂的距离;孩子身体凡是被小背心小裤衩遮盖的部分,未经允许,任何人都不能触碰。即使是出于医学检查的目的,也要在监护人或者是多位医护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
心理距离意识,包括尊重孩子的心理秘密,不偷看孩子的个人信息。统计显示,我国七成以上的家长,都偷看过孩子的手机、日记、微信、邮箱,或者偷听过孩子打电话。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能开拆、查阅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或者其他网络通信内容。”刺探孩子的隐私不只是不文明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甚至会严重影响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伤害亲子关系。
有的父母是出于关心孩子的善意,但好的心意也需要好的表达方式。关心孩子就要留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通过日常生活表现出自己值得孩子信任。而只有尊重孩子,他们才会愿意敞开心扉。
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首先,父母要身体力行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有一些东西是可以不给别人看的;赞赏和尊重孩子的身体和个性特点;如果孩子同学生病了,可以有礼貌性地问候,不打听细节;孩子和你交谈的心事,不随意传播。
尊重孩子的内心需要。不经过孩子的允许,不私自把孩子的玩具、书籍、衣服送给他人;不在朋友亲戚面前聚会时,大谈孩子糗事,也不展示、发布孩子各种照片、视频;培养他自己整理物品的习惯,未经允许不翻动他的衣物,不偷看他的手机、日记。
面对社会,我们需要教育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例如设置手机密码,避免在社交媒体暴露个人信息,不发布行踪、个人照片、电话号码、家庭地址等。
通过以上这些行为的示范,孩子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尊重他人隐私和保护自己隐私。
如果隐私被侵犯该怎么办?首先保持冷静,并且告诫侵犯自己隐私的人,他们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如果侵犯行为严重,孩子应该立即告诉家长或老师,并且尽可能收集证据。在某些情况下,家长要帮助孩子寻求法律帮助。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