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0日 星期五
融会贯通,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 张记书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多来,目前,不论是高中还是义务教育,课程教学都在落实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新背景和新要求下,开展好科学教育,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从减负走向全面提质增效,教师需要坚守好学科立场。

    深刻理解和把握学科本质

    科学教育首先要基于各个学科教育。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科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而是要实现每个鲜活生命体基于知识载体的价值观生成、能力养成、品格铸成的综合成长。每个学科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承担着不同的核心素养培育任务。

    不同学科之所以能够得以区分,核心在于其独特的知识体系与内在本质。开展科学教育,必须要深度理解学科本质特点,准确把握其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同时不断梳理学科知识结构及内在逻辑。教师要对所承担学段乃至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相关学科体系达到融会贯通。面对科学,必须抓牢并坚守学科底线,要坚决防止因自己“差之毫厘”而导致学生的“谬以千里”。

    深度理解和把握生活情境

    科学源自生活,又反过来指导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每个学科都能找到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地方,这是教学情境创设的来源。比找到相关性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准确把握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的交接点、融合点和差异点,并带领学生认识和发现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边界,避免学生产生混淆。

    很多时候课堂上的“跑偏”就是因为教师没能站稳学科立场。例如,小学数学教材在“可能性”部分,运用了球赛裁判以抛硬币方式决定哪个队先开球的生活情境,并提出“公平”的概念,指出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可行性相同”,所以比较公平。很多教师都会上“游戏公平”一课,这里的“等可能性”带来的公平,大致可以理解为生活中有关事件的机会公平。如果不注意,学生就很容易将“可能实现”与“不一定实现”之间的不对等理解为现实中的不公平。

    深层理解和把握概念内涵

    经过多次“提纯”的学科概念很多都是极其抽象而枯燥的。在以机械重复为主要方式的传统教学中,学生靠死记硬背即能完成概念的学习,也可以应对考试。在注重理解运用和能力迁移的当下,如果达不到真正理解,难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阐释解读,单靠记忆很难适应考试变化。

    破解对概念“已经意会但不能言传”的学习难题,可以将其具象化,进行举例说明或用生活中相近的事物、问题进行类比,辅助学生更好理解。很多概念是翻译过来的,所以还可以查阅英语字典,通过英语单词的其他义项来辅助理解。当然,也可以结合学科发展史,通过了解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它。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对概念的溯源,属于更深层次的学习。

    (作者系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运营部部长)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