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第二个国产抗新冠重症药物托珠单抗获批上市。这是继1月16日上市的国内首个托珠单抗注射液生物类似药之后的又一国产新冠重症患者治疗用药。
“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能够及时阻止病情轻转重,在临床上非常必要。”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新冠专家组组长王瑞娟说,临床上有不少65岁以上的新冠患者,患有糖尿病、脑梗等基础性疾病,如果能在对的时间用对药,他们“轻转重”的苗头就能被及时遏止,继而好转。一旦这些患者发展为重症,救治时要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将呈指数倍增加。
王瑞娟说,不同靶点、不同作用机理的药物将给医生带来更多诊疗施展空间。目前,我国有哪些抗新冠药物在研发路上?它们各自的作用机理是什么?科普时报记者进行了梳理。
作用于蛋白酶的抗新冠药物研发进展较快
据媒体报道,1月29日,国家药监局附条件批准上海旺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商品名称:民得维)、海南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申报的新冠病毒感染治疗药物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商品名称:先诺欣)上市。先诺欣抗病毒的作用机理与辉瑞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相同,也是作用于蛋白酶3CL。
国内还有几款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其研发进展也较快。如广东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冠口服药RAY1216、广生堂控股子公司研发的GST-HG171,均已完成Ⅲ期临床的首例患者入组;歌礼制药有限公司ASC11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在国内的申请也获得受理。
临床研究结果支持多款老药新用
在老药新用方面,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地尔硫卓可通过抑制ACE2表达以及病毒被细胞内吞等方式阻断病毒感染;可利霉素、阿奇霉素等众多抗生素显示出良好的抗新冠病毒的活性,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建东介绍,研究发现可利霉素具有针对新冠病毒RNA的全新机制,已经进入临床Ⅲ期阶段;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团队,利用筛选平台发现,低成本传统感冒药中的北豆根生物碱的抗新冠细胞学活性较高。
1月3日,原本用于治疗艾滋病的阿兹夫定获批成为首个国产新冠口服小分子药物,进入上海社区医院。1月18日,阿兹夫定片被正式纳入2022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面对网络上对于阿兹夫定的质疑,研发单位给出了符合业内标准的动物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安全性数据。“现代医学建立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王瑞娟表示,一款新药在未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之前,最能树立使用者信心的就是科学的临床研究结果。
针对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的靶点新药结果亮眼
除了一些有效的老药正在逐步实现国产化,专门针对新冠病毒致病机理开发的新药也给出了亮眼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
2022年12月20日,在上海公共卫生中心、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深圳第三人民医院等多中心完成的150例轻型、普通型新冠肺炎Ⅱ/Ⅲ期无缝衔接临床试验显示,“注射用美珀珠单抗”给药3天和4天后,治疗组相对安慰剂组的转阴率分别提高了50%和100%。
这款药物最大的特点是其作用于全新的靶点。空军军医大学陈志南院士团队自主完成了靶点CD147的发现、感染路径机制解析及相应抗体药物的研发。这一靶点也是新冠病毒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的关键一环。经美国FDA,以及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卫生部批准完成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该药降低了83.6%的死亡率。
鼻喷式药物成当前热门研发方向
针对奥密克戎主要感染上呼吸道的特点,鼻喷式药物也成为当前的热门研发方向。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研发的新冠单抗药物F61(包括治疗型注射液和预防型喷剂),对多种变异株有效,已获得临床试验批准,正在开展临床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团队开发的一款抗新冠多肽鼻喷剂药物HY3000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北京大学谢晓亮/曹云龙课题组和科兴合作开发的广谱中和抗体SA58鼻喷雾剂近日公布的两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在暴露前预防和暴露后预防两种情况下的感染保护效果分别为77.7%和61.8%。
此外,还有几款自主研发的国产抗新冠病毒药物处于上市前的“冲刺阶段”。此前不久,《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国产抗新冠药物VV116一项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使用VV116治疗5天的效果不逊于帕昔洛韦。
随着上市新药数量的增加,患者临床用药选择和新冠治疗用药保障能力、水平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希望尽快有更多更好的新冠治疗药物上市,让我们能跑在病毒的前面。”王瑞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