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晒的是代偿心理,不必为朋友圈伤神
□ 曹大刚

    大耳叔叔:

    新年好!

    过年这段时间,每天打开微信朋友圈,不是看到有人在晒全家旅行,就是看到有人在晒美食或新衣服……隔着屏幕的我,看得心里五味杂陈,心情变得很糟糕。像我这样一个相貌平平、学习成绩不好、父母都是普通打工人、平时又没啥朋友的人,别人朋友圈晒的一切感觉都与我无关,我除了羡慕就是嫉妒,但还是忍不住每天都要去看,却越看越难过,每天都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彻底抛弃了。

    还有,亲朋聚会的时候,七大姑八大姨纷纷追问我的考试成绩和在学校的排名,问我高考要考什么大学、有没有男生追求……我感觉自己的隐私没有得到尊重,心里特别不舒服。我们虽然是亲戚,走动却不多,跟他们之间并不是特别熟,他们问的这些问题我根本不想回答。

    大耳叔叔,我该怎么应对这些恼人的事情?

    羽凡   

============================================================

    羽凡:

    新年好!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你又添了一岁,你的心理韧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你的视野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拓宽。

    这个春节,你的情绪因为朋友圈的信息出现起伏,心里也有了一个结。这个心结似乎由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一种是低落的情绪,因为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难免有些失落;另一种是被亲朋呵护、嘘寒问暖,但却有种隐私被侵犯的感觉。老师带你一起来解开这个心结吧!

    首先,你需要了解一下代偿性心理。生活中,人们往往缺什么,就会更加关注什么,这是一种代偿性心理。晒朋友圈的人,往往也是因为这种代偿性心理,希望通过在朋友圈展示自己所获得的,或者通过对未来预期的展示,得到更多人对自己现状的认可,获得更多的关注。朋友圈的信息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些会让人产生共鸣,有些则会误导个人价值观。

    你说别人朋友圈晒的东西你都没有,其实大多数人也不可能全部拥有。我们看别人的朋友圈,除了分享他们喜悦的感受外,其实更应该了解,他们背后经过了怎样的付出和努力。另外,也要学会及时过滤掉一些负面信息。因为你看到的朋友圈只是一个侧面,或许他们也有自己的烦心事,或许你有很多他们不具有的东西。比如,你有温暖的家庭,有勤劳的父母,有朴实的人格品质等。

    其次,我们来谈谈隐私的问题。春节亲朋聚会和其他聚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亲朋是有亲情连接或者有血缘关系的人,在他们眼里,你还是当年那个需要呵护的小孩子,他们跟你交往的方式,更多是长辈对晚辈的沟通方式,不设隐私红线。他们所表达的只是关心和期望,想在最快时间内更多地了解你的现状。尤其一些平时走动不多、不太熟悉的亲戚,他们给你的定位还是当年那个不记事的小孩子。

    一般来说,聚会的现场往往可能有两种情景:一种是被冷落,坐在角落里无人过问;一种是被密切关注,但可能会被问个不停。二者相比,你会更倾向于哪一种?当然,把自己有些隐私讲给还不太熟悉的人,的确会让人不舒服。下次遇到这样的情形,不妨用中性语言来回复,如“还好啦”“我还可以”“你猜猜”“这是个秘密”“我还没想好”等,来化解尴尬。还有一种方法是,这个时候你也可以转移话题或者借故走开一会儿。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面对一地鸡毛的时刻,你看不到,是因为别人不想让你看到。归根结底,朋友圈里的生活属于别人,现实中的生活才属于我们自己。珍惜身边那些用不同方式爱我们的人,报生活以真实,还生活以本真。

    最后,祝愿你在新的一年变得越来越好!

    大耳叔叔

============================================================

    案例反思

    春节假期,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我们的视觉和思维需要不停地转换,以契合这些场景。有些人把一年的成果采用不同的方式直接地展现或间接地告知。我们在头脑中要及时地把事件先分类再消化。在信息化社会里,有人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卷入别人的情景中,并习惯跟他人进行对比,导致过度焦虑,对自我价值产生了怀疑。社会心理学提出的社会比较理论认为,生活中适当的对比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但要考虑参照的对象,更要注重对自身不同阶段的对比,才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理治疗师)

    大耳叔叔心理信箱:3548004514@qq.com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