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欢颜
七彩地理
清晨,深圳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的一片秋茄林上,一只黑脸琵鹭翩然飞起,又施然落下,在晨光中穿梭,悠闲地捕食、嬉戏。这是深圳湾的一个普通晨景。
深圳湾:候鸟迁徙“中转站”
对于这片处于深圳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言,一年一度的欢聚早已拉开帷幕。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区的各种候鸟齐聚深圳湾,也迎来深圳人期待的观鸟季。近日,中华仙鹟首次现身深圳更是刷屏网络,这是深圳市观鸟协会记录到的第416个鸟种。
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飞区的范围北起俄罗斯远东和美国阿拉斯加,沿亚欧大陆东海岸向南延伸,直至南半球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途径22个国家,是全球范围最大、鸟类种类和数量最多的迁飞区。每年约有210种鸟类、超过5000万只水鸟在迁飞区内生活。深圳湾恰好位于该迁飞区的中间位置,是各种留鸟、候鸟以及旅鸟理想的栖息地,是南迁鸟儿们短暂停歇的“中转站”。
潮间带:海陆生态“共生圈”
深圳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位于潮间带,是由红树林及林下沼泽泥滩组成的红树林海岸。这里是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高潮时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随着海水的周期性涨落,这里广泛发育着淤泥盐沼地,土壤稀烂,有机质丰富,红树生长茂盛。
红树是深圳红树林海滨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红树的花、叶、果实、根,既为各种候鸟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同时红树的残落物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为各种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随着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各种浅海鱼群常常来红树林带逡巡洄游。招潮蟹、弹涂鱼以及各种海生贝类也在红树林滩涂上筑巢捕食,它们又成为白鹭、黑脸琵鹭、白胸苦恶鸟、红嘴鸥、红脚鹬等鸟儿们优质的食物来源。由于拥有丰富的食物、适宜的温度、洁净的海水和安全的环境,深圳湾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经过或栖息。
保护区:生态教育“直营站”
根据动植物资源和濒危动植物的分布情况,深圳湾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核心区实行封闭管理,除边防公务和依法批准进行科研观测以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缓冲区实行半封闭管理,允许进行非破坏性的科研观测和生态改善活动。实验区则可以进行科学实验、教学实习和旅游参观等活动。充分利用缓冲区和实验区的生态资源,开发“门槛低,参与度广”的生态教育活动,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红树林,保护特有、珍稀、濒危鸟类,深圳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已成为生态教育的“直营站”。
目前,深圳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拥有“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中心”和“深圳湾公园自然教育中心”三个自然教育中心。生态教育工作者们根据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质,开发了面向不同人群的课程体系,如为中小学生量身打造的“探访鸟儿乐园”“走进海上森林”“探秘红树林潮间带”等特色课程,面向成年人的“候鸟季观鸟”、科普展馆参观与互动体验,以及不定期推出的“自然小课堂”“种植体验”“候鸟嘉年华”等生态教育活动,帮助中小学师生及社会公众更好地关注、支持和参与深圳湿地及候鸟的保护。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的决议草案。深圳将成为国际红树林保护和生态教育的重要基地,深圳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作为生态教育“服务区”,也将助力人们关注自然、保护环境,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师、广东省罗明军名师工作室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