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3日 星期五
沈从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 李峥嵘
左图为湘西边城凤凰古城晴朗的小桥流水古镇,右图为沈从文塑像。(视觉中国供图)

    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12月28日是著名作家沈从文诞辰120周年纪念日。在他的墓地碑石正面,集其手迹曰: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背面是沈从文妻妹张充和撰联并书: “不折不从,星斗其文; 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短短几行字,引导着后辈去追寻文字背后的故事。

    读一本田野里的大书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军人世家。偏远的湘西与城市生活隔绝,也是陶渊明笔下桃源避难之所,优美的自然、野性的生活和神秘主义的地方传说,构成沈从文独特的成长环境。

    6岁时,他开始入私塾读书。凌宇的《沈从文传》记录了他开蒙的学习内容,先是《幼学琼林》,而后《孟子》《论语》《诗经》。私塾的启蒙教育重在识字与背诵,凡是学生该认的字认不得,该背的书背不出时,就由学生自己将凳子搬到先生面前,让先生按在凳子上打屁股。 由于上学前已识过不少字,加上记性又好,沈从文遭受这种“待遇”的机会比其他同学要少。平平静静地度过了起初半年的私塾生活后,私塾里呆板的生活,再也引不起沈从文的兴趣。

    他逃学了。第一次逃学是在外面看了一整天的木偶戏。那场面,那气氛,那情景,使他着了迷。逃学终于被家里发现,爸爸吓唬他说,如果再逃学就要砍去他的一根手指。为了保住手指,他答应乖乖听话,但是很快又跑向了他最爱的田野。旅美作家聂华苓的《沈从文传》写道:“那风吹过的田野,即使在他小时候也在教他一种将来文学生涯中要使用的语言。”

    沈从文在逃学中开始了他的作家学徒生涯,“溪流比课本好玩多了”。他在山里玩耍,在河里游泳,一玩就是半天,是水教会了他认识美。上学路上的闲逛让他认识了多姿多彩的街市。成长期的这些年是丰富多彩又充满暴力的,他各处看,各处听,各处闻,他记得蝙蝠的声音,记得一只黄牛被屠杀时喉咙中叹息的声音,记得黑暗中鱼在水中微小的声音。

    沈从文在一篇文章《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清点了这些财富,他说:“我虽离开了那条河流,我所写的故事却多数是水边的故事。故事中我所最满意的文章,常用船上水上作为背影,我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全为我在水边船上所见到的人物性格。我文字中一点忧郁气氛,便因为被过去十五年前南方的阴雨天气影响而来,我文字风格倘若还有些值得注意处,那只因为我记得水上人的言语太多了。”

    今天我们重温沈从文的幼年故事,并不是鼓励孩子逃学,而是希望父母认识到,课本之外的广阔世界将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曾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2012年,诺奖评委埃斯普马克在上海对记者说,198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原本很有可能落在沈从文身上,当时沈从文已通过初评,出现在仅有5位作家名字的短名单上,而且是当年最受评委喜爱的候选人。但是,诺奖只颁发给在世的作家,奖项揭晓是在10月,沈从文却于当年5月去世。

    沈从文只受过小学教育,后来当过兵当过工头,从事过很多职业。沈从文热爱的写作主题是丰富多样、既野性又纯真的自然。沈从文笔下的“乡下人”成为一个超越时间的永恒形象,其作品也给年轻一代的读者以新的启示。

    正如《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走进沈从文的〈边城〉》中说,大师们创造的经典固然伟大,但创造经典的过程更加耐人寻味。阅读经典的目的,一是获得知识,二是学习那些大师特有的品质。后一点比前一点更重要。因为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如何获得知识。经典不是凝固的化石,而是鲜活的机体。我们最大的期望是:当你放下书本时,能够感觉到那些大师的经典是栩栩如生的,就像刚刚从身边走开的师长兼朋友,他们亲切而智慧的话音还萦绕在耳旁。

    (作者系科普作家、金牌阅读推广人)

京ICP备06005116